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守护营商消费乐土

2025-07-08 15:27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李方冰

2025年4月11日,完成重组的国泰海通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更名上市,国泰君安证券翻牌,A股简称正式变更为“国泰海通”。

上海证券交易所向西四公里,南京西路上的国泰君安证券营业部四天前已更名,新的营业执照上是“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证券营业部”。

这样的分支机构,国泰海通在上海有58家,全部在4月7日一天内完成变更登记。国泰海通经办人员不停点赞:“这完美展示了‘上海速度’!”

截至2025年5月,上海经营主体存量超过345万户,更多经营者乐意落户、投资上海,不只因为憧憬美好未来,更多是源于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信任,这是对上海营商环境最直接的肯定。

更便利,打造营商乐土

今年2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十条措施》,涵盖“名称智能帮办”“批量签署”“住所标准化登记”“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备案”等涉及企业注册登记各方面的便利措施。如今,将近半年过去,这些措施推进情况如何?

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大厅内,瑞幸咖啡上海公司只用了几分钟就完成了100家分支机构的新设、变更、注销等不同工商登记业务,如此高效的“秘诀”在于,与传统分支机构登记业务不同,此次登记只需进行一次身份识别认证,就可一次性“批量签署”50家分支机构的登记文件。

据统计,上海市拥有100家以上分支机构的连锁企业有202户,其中7户企业的分支机构超过1000家。然而,以往业务办理流程重复烦琐,《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连锁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每办理一家分支机构登记,就需进行一次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

“我们在上海有1400多家门店,以往新设、变更、注销等登记注册业务的办理非常频繁。”瑞幸咖啡上海公司负责人表示,他现在只需“刷脸”两次,就办理了100家门店的业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提及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十条措施,外资餐饮品牌上海沃歌斯餐饮有限公司也颇有感触。作为一家在沪有近200家门店的连锁店,近来在办理旗下90余家门店负责人的变更时遇到了难题。传统办理变更需要法定代表人刷脸授权,但沃歌斯法定代表人频繁全球出差,受制于距离和时差,常常因错过最佳授权时机导致变更效率受到影响。

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对接沃歌斯,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帮助企业快速熟悉新系统使用方法,实现“一次授权、批量签署”,办理时间从原本的数周缩短至几天,效率显著提升。

“一照多址”跨区备案也是“十条措施”中的亮点。

注册在徐汇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三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原本计划申请设立2家位于浦东、长宁的分支机构。通过跨区备案系统,企业当天便一次性完成浦东、长宁两地的经营场所备案,顺利获得全新的“一照多址”营业执照。

此举打破经营场所备案的区域限制,让企业跨区经营告别“多头跑”。备案信息除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外,还开放了“企业码”扫码查询通道。企业完成备案后,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将自动关联所有备案场所信息,实现“一码集成、全市通查”。

来自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调研显示,目前制约企业发展最大的堵点之一是经营场所,涉及市场监管、规划资源、住房城建、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不同区域的政策差异也会困扰企业。

浦东、徐汇、黄浦、杨浦、闵行等区均试点推出了住所标准化登记信息库,实现住所数据核验,经核验比对一致,申办人免于提交房产证、租赁合同等住所使用证明。目前,信息库已纳入各区具备信息化管理条件的房屋2093幢,涉及房间13.14万间,已有4545户企业使用库内房屋办理住所登记。

要让上海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就必须进一步缩小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不能仅满足于提供便利,更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让外商投资企业感受到“宾至如归”“国内国外一个样”。

“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今年就将拓展服务范围,为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全程网办登记服务。申请人“一次都不用跑”,通过在线服务平台远程提交登记申请并进行电子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登记机关直接在线核发营业执照。

外国投资方来自德国的赢创(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和其他本土企业一样,享受到了上海“一照多址”举措带来的便利。

赢创公司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针对可植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加工技术服务中心,新项目想落户公司住所附近的厂房,但出于全球战略和架构等因素考虑,新设项目主体有困难。得知企业“心病”,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支持其以“一照多址”方式将服务中心经营场所予以备案,不用另设分支机构、办营业执照。

此举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项目也以加速进程的方式“投桃报李”。该项目预计今年投产、2033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7100万元/年,新增税收1650万元/年。

在《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服务的加持下,更多投资者、创业者近悦远来。截至2024年底,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117户,全国排名第一。今年前5个月,上海新设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0万户。

少打扰,激发市场活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要能“有求必应”,也要能“无事不扰”,尽可能“进一扇门、查多件事”,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运营。

一方面,遵循“无事不扰”理念,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系统梳理市场监管行政检查事项,将问题发生率低、投诉举报量少、危害后果轻微、可通过非现场方式实现监管目的等411项低风险事项纳入首批“白名单”,涵盖广告、价格、登记注册等多个领域,占检查事项总量的67%。对于清单内事项,除上级部署、违法线索或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外,原则上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

另一方面,创新实现“无处不在”监管。上海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推广应用“互联网+明厨亮灶”、食品追溯系统等数字化监管手段,探索“线上巡查+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的新型非现场监管模式。这种“不打扰”既确保监管实效,又让企业从频繁被检中解脱出来。

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监管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实时查看、回看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行为和关键环节。近期,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发现了一包餐饮服务单位贮存的亚硝酸钠,在餐饮服务领域开出了上海市场监管领域首张“非现场执法”罚单,从监管到立案再到处罚,整个案件均在线上完成。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还在全国率先全面应用“检查码”。一方面,不同执法部门“进一次门、查多件事”,将监管执法对企业的影响和干扰降到最低,跨部门综合监管的规范性、可溯性、高效性得到深化,推动行政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另一方面,企业不用在准备材料、陪同检查等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节省出更多时间和人力物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新年首个工作日,松江燃气有限公司液化气管理部部长颜萍十分感慨。上午,松江区市场监管局申领上海市场监管领域第一张“检查码”后,联合区建管委上门开展跨部门综合检查。

“检查码”的作用不仅是从源头规范涉企检查,更重要的是推动相关部门“合并同类项”——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能够合并执行的、跨条线检查能够合并执行的,不再单独制定检查计划。具体来说,合并的既有检查的时间,也有检查的事项。

以松江燃气有限公司为例,松江区市场监管部门和松江区建管委今年一季度对其都有常规检查计划,于是两个部门达成共识:合并检查时间,集中在今年1月进行,具体检查时间听取企业意见,最终定在了1月2日。“没想到还能让我们选时间。刚过完新年假期,业务量处于缓慢回升状态,我们正好不太忙,可以腾出人手,不影响正常经营了。”颜萍说。

市场监管行政检查涵盖多领域多业态,如何针对行业特点,以数字智慧赋能“无感化”行政检查,是市场监管部门思考的重要命题。

在特种设备领域,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研发上海智慧电梯平台,并成立电梯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电梯监测数据的风险预警、智能派单和高效处置。

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方面,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在餐饮单位后厨安装智能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拍餐厨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食材、未穿工装等),一经发现,及时通过后台推送提醒。

在特殊食品生产环节,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了关键环节视频监控的全覆盖,还在日常用电缴费方面推出价格监管小程序,根据经营主体的诉求,将非电网供电主体向商户、租户等终端用户收取电费的情况纳入管理,推出“电费小程序监管平台”,终端用户可登录对比数据,如有异常可“一键举报”。

严厉查处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者,这是监管的“硬度”,但同时要有容缺的“温度”。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发布《上海市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清单,细化裁量因素,规范执法程序,从源头上明确适用标准,统一执法口径。

例如,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新增的“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处罚”的条款,《办法》明确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原则上不予处罚。又如,社会关切的“初次违法”判定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明确,通过询问当事人、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执法办案系统等3种途径,对是否“初次违法”进行确认。未发现当事人在五年内因同种违法行为被有权机关作出处理决定的,可以认定为“初次违法”。

2019年3月至2025年5月底,全市市场监管部门适用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14596家经营主体免罚,免罚金额约11.1亿元,激励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强保障,守护消费安全

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使命,但监管方式上要不拘一格,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近300万单,这是上海日均餐饮外卖的订单量。从厨房到打包区再经过骑手送入千家万户,环节越多,食品安全的“身世”就越难透明。2019年开始,在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推广下,被认为能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作为界定责任依据之一的食安封签随着外卖进入千家万户。

截至2024年底,上海有6万余家商户使用食安封签。对全市16个区32个商圈的随机抽样数据显示,外卖食安封签使用率已达100%;配送环节污染投诉同比下降42%,消费者满意度提升至92%。

食安封签的“普及率”这么高,在苏小柳静安大悦城分店店长刀绍鸣看来,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消费者对餐饮“身世”的日益重视,“这几年我们店堂食的客人明显多了,占到70%左右,很多顾客觉得‘面对面’才有安全感;在线叫的外卖订单不透明,一些顾客就会焦虑”。有了食安封签,一旦发生餐食中有异物、漏送等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事后也讲得清楚。

另一方面是经营者找到了使用食安封签的动力,刀绍鸣指着总部设计并统一发放的食安封贴:“上面有公司的品牌、荣誉介绍、食用提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随着外卖一起直达顾客,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广告?”

食安封签受欢迎的背后,社会共治发挥关键作用。外卖平台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将使用封签纳入商户评级体系,每年投入超过1000万个公益封签;示范商圈则推出多种引导激励举措,吸引商户积极使用食安封签。

“你点我检”也是上海积极推动食品安全共治的生动注脚。

2022年起,上海制定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时,“开门”倾听百姓心声,发出“你点我检”的号召,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向消费者征集公众关注度、期盼度高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品种、检验项目和抽样场所,根据民意有针对性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抽样检验。

2024年,上海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累计8万余人次参加“你点我检”活动,在食品品种、检验项目、抽样场所、抽样环节、安全指标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3.26万条,实现监管端与消费端的良性互动。

在线下,“你点我检”还走入校园、步入外滩,设立“你点我检”专属服务区,对市民关注度高的餐厅开展“你点我检”专项监督抽检,现场开展快速检测。

“铁拳”专项执法行动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强有力的执法态势,重点查处涉及老年群体、儿童学生等“一老一小”的违法行为,维护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

聚焦老年消费领域常见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利用会议、讲座、健康咨询、私域直播等方式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作为监管执法重点,帮助老年群体提高辨识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同时,依法查处制售不合格产品等质量违法行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针对消费者重点关切的领域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监管执法上持续发力。2024年,累计查办各类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1378件,罚没金额414.8万元。如“一老一小”产品和安全底线相关产品,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对包括儿童用品、老年用品在内的247种消费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共完成7834批次的抽查工作,其中640批次不合格。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限制,一些消费诉求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不断夯实消费维权联络点(站)“维权岗、宣传站、监察哨”作用,以联络点分层分类建设推动纠纷在线化解。截至今年3月,全市建立各类消费维权联络点8762个,直接处理投诉3.4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53万余元。(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