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河北省主要从种业创新、盐碱地改造、科技支撑、分区分类利用、壮大特色加工产业等五个方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2023年,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全省有570.25万亩盐碱耕地,当年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
去年以来,河北省坚持“地种双适”,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构建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今年,沧州市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收获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旱碱麦,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在种业创新与示范方面,河北加快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建设作物耐盐碱鉴定平台,建立旱碱麦、耐盐水稻等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唐山市曹妃甸区、乐亭县、沽源县各建立2000亩中试示范基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速成熟品种规模化推广,筛选出25个耐盐碱作物成熟品种进行重点推广。
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初步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2023年,全省盐碱耕地570.25万亩,涉及9个市、35个县(市、区),其中沧州、唐山、张家口为主要区域,依据全省盐碱地分布状况,进一步细化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在滨海地区重点围绕控盐、培肥措施,推广暗管排盐等技术模式;坝上内陆盐碱区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滴灌控盐等技术模式;黑龙港区域重点围绕防治次生盐渍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等技术模式。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已搭建完成并开始运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技术中心。整合科研力量,统筹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立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支撑组,组建旱碱麦创新团队和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
分区分类综合利用。粮经饲统筹发展,对轻度盐碱地,重点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等耐盐粮食作物种植;对中度盐碱地,重点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强化试点示范,去年以来,在沧州、唐山、张家口3市开展旱碱麦繁育、牧草果蔬种植、耐盐水稻种植等13项试点任务,规模8万亩,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生产,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推进规模化生产,确定35项主推技术,并将主推技术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方、9个万亩高产片。唐山市推广耐盐水稻种植50.1万亩,构建“稻田+池塘”综合种养体系,在曹妃甸、丰南等地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走出“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
今年,河北将围绕“良种育推、提升地力、综合种养、精深加工、产业融合”持续发力。加快育推“良种”,完善耐盐碱作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示范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加快打造“良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盐碱耕地灌排网格体系,改良土质,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加快实施“良技”,分区分类实施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提高特色农业生产力。加快研产“良品”,提高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加工能力,壮大精深加工产业。加快谋划“良方”,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推进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全面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