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沄 张祎 孙涛 记者胡毅)在儿童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如何帮助青少年儿童练就识别“健康陷阱”的火眼金睛?7月17日下午,武汉市洪山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宣讲团队走进洪山街武昌府社区,为暑期托管班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糖和盐的躲猫猫”。这既是一场知识普及,也是一次守护行动,旨在引导小朋友们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守护者”,培养正确的、科学的饮食观。
活动中,小朋友们变身“食品侦探”,通过生动的比喻与互动,开启了揭秘食品配料表之旅。从常见的白砂糖到易被忽视的“天然糖”(如乳糖、椰糖),再到以“代糖”名义出现的“隐形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点燃。宣讲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糖的双刃剑效应,并通过“猜猜饮料含糖量”等视觉化实验,让小朋友直观感受到“甜蜜负担”的惊人程度(如一瓶500ml可乐≈12块方糖),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激发其内在减糖意愿。
活动同样聚焦盐的“伪装术”。宣讲团队不仅讲解了食盐(氯化钠)的生理作用及过量摄入引发高血压的风险,更点破了“隐形盐”的来源——味精(谷氨酸钠)、小苏打(碳酸氢钠)、防腐剂(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借助“咸甜陷阱”小游戏,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话梅、果脯、饼干等零食往往是高糖高盐的双重组合,打破了“只有咸菜才高盐”的误区,培养了对加工食品复杂调味成分的警惕性,理解“淡而有味”的健康真谛。
为了将健康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宣讲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健康饮食搭配”闯关挑战。孩子们主动为虚拟人物设计低糖低盐餐单,学习解读食品标签中的“碳水化合物(糖)”与“钠”含量关键信息,并为自制的“低糖水果沙拉”设计营养标签。这种沉浸式角色扮演和动手实践,有效助力了健康知识向生活技能的内化,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塑造孩子们受益终身的健康选择能力。
下一步,洪山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深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科普行动,深化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方式政策宣导,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