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携手“沈农方案”——印尼青年企业家曾营杰探寻木薯淀粉技术创新合作新路径

2025-05-16 13:4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李卫东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陈玉烊 记者李卫东)5月14日,印尼青年企业家代表曾营杰先生一行应邀到访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与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就木薯淀粉深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合作展开深入交流。此次活动旨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中印尼食品科技合作桥梁,推动木薯淀粉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转化与市场推广。

座谈会前,曾营杰一行在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食品学院科研实验室、食品检测中心及研发专利展示区,详细了解学院在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内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标志性阵地,其前身可追溯至1985年设立的全国首个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历经三十余年深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经验。

1747374281320.jpg

(印尼青年企业家代表曾营杰先生一行参观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科研实验室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辽宁省食品产业链“多链融合”服务团团长、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院长孟宪军,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专家团成员鄂玉洋教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粮油加工科研团队负责人李苏红教授,以及杨强教授等出席会议,与曾营杰先生就木薯淀粉转化制备低聚异麦芽糖(IMO)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1747374300052.jpg

(印尼青年企业家代表曾营杰先生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曾营杰先生表示,印尼作为全球主要木薯产国之一,年产木薯淀粉约25万吨,但印尼企业对于木薯加工多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转化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严重制约产业链价值提升。他希望依托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与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在木薯淀粉深加工领域的科研优势,攻克IMO提取、分离纯化及工艺优化等技术瓶颈,实现木薯淀粉的深度加工与多元化应用。

1747374309276.jpg

(辽宁省食品产业链“多链融合”服务团团长、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院长孟宪军院长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孟宪军院长指出,木薯淀粉作为可再生、绿色环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医药、造纸、纺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已在淀粉改性、功能性低聚糖制备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并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示范案例。此次对接不仅是技术合作,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研究院将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为印尼企业提供从技术咨询、工艺设计到中试放大和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打造“沈农方案”。

1747374318724.jpg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粮油加工团队李苏红教授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李苏红教授表示,食品学院将结合印尼企业需求,统筹学科资源,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开展木薯原料特性分析及木薯副产物产品功能评价等工作,确保项目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商业化潜力。杨强教授补充道,学院将积极对接国内优质原料供应商与设备制造商,为印尼企业引入先进生产线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人才培训与技术指导,提升合作方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促进“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

1747374326796.jpg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粮油加工团队杨强教授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鄂玉洋教授则强调,研究院将依托骨干科研力量,全流程开展协同研究,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双向互访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助力印尼木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1747374336465.jpg

(沈农食品产业研究院专家团成员鄂玉洋教授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

此次座谈交流契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范本。未来,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纽带,持续加强科研互访,扩大项目覆盖面,共同推动木薯淀粉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应用,为全球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747374356085.jpg

(人员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