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牛安春)九月下旬,东北至华北的广袤玉米地渐次迎来蜡熟期。乳线越过籽粒一半,轻捏玉米或青贮料,湿润却挤不出水分——这正是制作青贮的黄金时刻。牧场信息员穿行田间,实时监测留茬高度、切割长度、籽粒破碎度等关键指标,数据即时回传。四小时内,这些连棒带叶的全株玉米将被压实封存于密封窖中。
千里之外的东北黑土地上,同步上演着相似的收割图景。在去年收储60余万吨青贮的基础上,认养一头牛今年收储量再增十几万吨,其中东北地区占比超过40%。约两个月发酵后,它们将成为十万余头奶牛越冬的优质口粮。
9月23日丰收节之际,抢收仍在推进。《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必须靠技术吃饭”。而政治局七月末会议强调的“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在此刻具象化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协作:东北黑土地上的蜡熟玉米、山东-河北的灌装工厂、杭州的算法系统、九大区域物流仓、云上电商平台、全国零售终端的货架——被同一串数据精准串联,汇入同一本账本。
一杯有机奶的“跨区域接力”
一杯从黑龙江安达出发的 A2β-酪蛋白有机纯牛奶,20天左右就能抵达全国货架。以安达有机牧场为例,牧场每日出新鲜原奶,4℃以下冷缸一满,封签、测温、装车即刻完成,滚动发往山东临沂或河北衡水的工厂。
原奶到厂后,一天左右即可完成收奶检验、灭菌、流转灌装和装箱等。而成品常温奶则需经历约10天的检测周期。随后,根据订单类型和货量大小,决定物流履约路径:直发订单由工厂整车发运;零单或TOC订单则通过算法调度,被送往就近的区域分发中心(RDC)完成履约。目前,企业已在临沂、武汉、广州等地建立了9个RDC。
从临沂乳制品工厂到最远端的广州RDC仓,常温整车运输约2天;广州仓到市内超市再加1天,总计3天左右上架。
需求信号怎么跑进工厂?排产采用“月度锁80%、弹性留20%”原则。线下客户提前一个多月报需求,位于杭州的供应链中心考量现有库存、销售需求、有机奶源供应等生成每日排产计划,在生产前的最后一周锁定;线上订单则由系统匹配离消费者近的RDC仓,末端配送由相应平台或企业配置快递送货上门。
10座牧场+2个工厂+9大RDC,一张“10-2-9”网络把原奶送上全国货架,也把东北奶源、华东算力、华北产能、全国消费市场串进同一条链路,跨省流动像同城配送,资本、库存、运力不再被行政区划割裂,一条供应链,就这样连起了黑土地与全国餐桌。
数智赋能第一产业
比物流更快的,是信息流。
在认养一头牛的牧场里,数智化正悄然改变传统养牛的每一个细节。
每天清晨,TMR饲喂车准时启动,自动完成饲料的精准配比与搅拌,为奶牛科学分配“营养餐”;青贮收割季,从田间收割、运输、质检到入窖发酵,全程数智化协同——4小时内,新鲜青贮便能高效入窖,最大限度保留养分。
每一头牛,都拥有一份专属档案。从出生、成长到生育产奶,关键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智能项圈默默记录健康状态,挤奶设备、饲喂系统、发情监控系统等硬件也都打通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在河北衡水的波波牧场,信息员手里正握着两把已经落地的“新农具”:
第一把是Python脚本,“过去两个人对一下午的Excel,现在一分钟出现预警。”00后牧场信息主管汤基璐利用自编的python程序自动读取并分析整合畜牧软件的数据,兽医第一时间就能收到牛只预警推送。
第二把是AI模型,依托牧场90万条产奶、反刍等生产数据训练而成;原来5000条高峰奶量数据二十分钟才能出结果,如今90万条数据两分钟搞定,自动跑出泌乳牛预测曲线,既看饲养水平,也预测未来产奶趋势。而这在过去,需要整个部门协作数小时、人工筛选Excel才能完成。
还有畅想中的蓝图:基层技术员戴上工业级AR眼镜,可以把第一视角实时共享给千里之外的奶牛专家,“空间定位加AR标注”让远程指导像现场手把手教。
别忘了这一切的背景板: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持续优化。自1994年首条64K国际专线开通以来,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在人工智能领域,截至2024年6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量级,形成涵盖算力芯片、智能算法、数据治理、应用平台等全链条产业生态。互联网的腾飞十年,也为农业企业铺就了一条坚实而普惠的数智化之路。
于是,机器负责重复劳动,人只负责决策,这些00后的云原生一代才得以享受这份工作的高性价比:包吃包住,不用通勤,工资纯收入,假期滚存,每季度能回几天老家陪伴家人。
十年筑牢供应链“压舱石”
镜头拉得更远,故事才完整。
水面之上,是超6000万全网粉丝、超3000万付费会员;水面之下,一块砖、一根钢筋、一车青贮,在十年里一点点砌成“冰山底座”。
10座奶牛牧场和4座肉牛牧场、2座乳制品工厂和1座肉牛屠宰厂、超95%奶源自给率。这是认养一头牛至今仍在加仓的“重资产慢功夫”,也是它能把流量变成留量的前提。
2014年,地产商出身的徐晓波从浙江来到河北衡水,引进首批约6000头的荷斯坦牛群。这座落在故城县的万头牧场,不仅成为其奶源自主化的起点,也为品牌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颗“战略定力”的种子。
此后十年,重资产持续加仓:“订单农业”增强饲料储备能力,牧场数智化管理、科学育种等把奶牛单产提到 13.81吨,达到全国第二;挤奶转盘、智能项圈、喷淋系统等投入,是先进设备,也是保障牧场稳健运营的“压舱石”。即便奶价市场有所波动,这些硬投入也能帮助牧场保持平稳运行——奶价走高时能抓住机遇提升效益,奶价走低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维持运营。
重资产把供应链钉死,市场拓展才能行稳致远。
品牌端,认养一头牛于2016年成立,早期通过第一批年轻用户触达“精致妈妈”群体,建立了品牌认知基础。
运营端,超6000万用户被数智化分层,针对私域用户、周期购买用户和超级用户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提升整体用户价值。
产品端,用户一句“孩子喝牛奶肚子咕噜”,推动牛种A2型基因筛查、独立分群、团体标准制定、A2型牛奶新品上市;再接着,娟姗奶、有机A2型牛奶、旗下专业儿童品牌“哞星人”接连上线。
“重”提供确定性,“轻”创造消费者体验感;两者咬合,才有“越购买越忠诚”的飞轮。
2024年,认养一头牛交出了超过50 亿元的营收成绩单,仍在持续加码自有奶源布局——做时间的朋友,走更远的路。
小切口 大视野
由此,我们常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在认养一头牛的黑土布局里,被拆成可感、可触、可喝到的细节:
东北就地组织土地、人力、资源环境,杭州远程注入技术、数据、资本,两地自由流动,排列组合,高效完成“玉米秆—数据包—牛奶—消费市场”的闭环,靠的是国家铺就的“超级基础设施”——同一张电网、同一列高铁、同一套5G基站、同一组物流干线。
黑土地、老工业基地、新电商之都,在同一开放市场里握手,“南北”不再是梯度,而是接口;“新旧”不再是谁取代谁,而是共同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收入。
超6000万用户的真实需求,在这里被切成秒级微数据:
今天,当你在广州的货架上拿起一瓶A2β-酪蛋白有机奶,你所获得的背后,是一整套高效协同的系统:青贮玉米订单的高效流转、牛群数智管理的科学运作、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以及物流运输环节的无缝接力。统一大市场让稀缺地域资源被全国共享,又把消费力反向输送到产地。
这不是“虚拟拯救实体”,也不是“高科技淘汰旧产业”,大基建即插即用,小需求瞬间聚合,反向推动生产成为常态。
即便在奶价波动的行业周期中,90后、00后的新养牛人,也得以既不内卷,也不躺平,写几行Python、攒几天调休假,可以去思考诗和远方。
这个小样本,是不是折射了一种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