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方冰)近年来,随着天津市在国际化、现代化发展中承办重大活动的频次日益增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天津市河西区作为天津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构建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擦亮“食安河西”金字招牌。
立体构建“标准规范+应急预案+队伍机制”的保障体系,实现“周全覆盖”
建立健全通用保障方案与标准化制度体系
河西区坚持“一活动一方案”的原则,全面梳理并制定涵盖前期筹备、活动实施、事后评估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牢固树立系统性风险思维,完善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细化从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场所卫生到人员管理等各环节操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推动监管工作从经验管理向标准管理转变。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以“风险预判+实战演练+快速响应”为核心,河西区形成了三级联动、垂直响应的应急处置机制。结合实际场景开展“1+X”应急演练活动,“1”是指牵头部门,“X”是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重大活动接待主体,根据不同业态,不同行业主管部门需求,开展与重大活动实际相符的演练,练好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先期应急处置、应急指挥部指挥体系、舆情处置和新闻发布会、企业调查处置、善后处置和总结会议等六个科目,锚定“报告、响应、协调、处置、恢复”五大环节,演练内容覆盖事故报告、指挥调度、舆情应对和善后总结,确保突发事件“拉得出、打得响、处得好”。
组建专业化、制度化、动态化的保障队伍
按照“稳定建队、分级储备、梯次培养”的思路,建立三层保障梯队,涵盖指挥协调、快检检测、应急处置等多专业人员。推行“1+1”驻会保障模式,1名保障干部配备1名快检人员。快速检测,科学防控。通过《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管理办法》明确人员培训、考核、奖惩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与战斗力。
构建“四端一面”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推动“安全运行”
强化源头治理,筑牢“前端”防线
在活动筹备阶段,实施“风险程度五级分析法”对接待单位进行定量打分,分类管控、精准施策。审核食谱原材料与加工方式,杜绝高风险品类;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压实接待单位主体责任;严控供应商遴选关口,要求其提供合法资质及溯源信息。
严密过程监管,织牢“中端”防线
活动期间实行“1+1”驻会模式,保障干部与快检人员实时值守,覆盖制餐、配送、就餐全过程。全面推行“4项管理+5个关口”监管法,即静态抓好人员、环境、食品、物品管理,动态严控进货、加工、消毒、留样、记录五个关键环节,确保“每一口食物都可追溯,每一项流程皆可审查”。
加强技术赋能,提升“终端”智能水平
充分发挥“互联网+明厨亮灶”作用,辖区内重大活动接待单位100%接入“河西区阳光食品”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远程实时监管、智能预警分析、问题回溯追溯。重点区域和关键工序增设高清监控摄像头,风险行为即时捕捉,真正做到“看得见、管得住、查得清”。
畅通反馈机制,夯实“面上”系统性治理
活动结束后开展“评估复盘+责任闭环+风险预警”三位一体回顾机制,强化问题整改闭环、经验推广共享、风险趋势研判。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干部绩效评估,提升责任意识,形成“事前管、事中盯、事后追”的全过程责任链。
坚持“专人专责+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确保“万无一失”
明确专人专责,抓牢“责任链条”
围绕“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模式,建立“领导干部—街道干部—市场监管干部—接待酒店负责人”四级责任体系,实行包保机制和风险程度五级分析法,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
健全激励与问责机制
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在市区两级食品安全工作评选、全区优秀公务员评选中优先推荐。辖区拥有5家保障酒店的马场街市场监管所,获得2023年天津市食品安全先进集体。表现优异的保障干部,获得年度优秀公务员,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热情。
推动机制创新,探索监管新模式
积极探索新型快检方法与工具,拓展第三方机构服务范围,提高检测科学性与覆盖率。依托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监管闭环,实现从“事后查漏”向“事前预警”转变。与公安、卫健、属地街道等单位构建联动响应机制,确保“一旦有事、合力出击”。
在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河西区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系统治理、科技赋能、队伍稳定”的工作原则,持续提升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每一次重大活动都能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责任不虚、成效可验”,以“食安河西”护航“高质量发展”,在全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