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机构发布的《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和营养不良的儿童人数超过2.95亿人,面临“灾难性”饥饿的人数创历史新高。农业贸易通过构建跨区域资源配置网络,将粮食盈余地区与短缺地区有机衔接,为各国提供了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优化了土地、水资源等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7月15日,作为第三届链博会首场活动,以“贸链全球 共享粮安”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来自中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与会,围绕粮食安全和全球贸易政策协同发展、农业供应链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等热点问题集中研讨交流。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农业贸易
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地缘冲突持续,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给农业贸易带来了严峻挑战。
“短期内,这些危机引发了一波出口限制、囤积行为以及贸易限制,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危机,这使得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成为焦点。而长远来看,这些挑战中也有着能够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获益的新机遇。”WTO副总干事让-马里·波冈表示,WTO规则旨在平衡贸易与生产,在各国投资本国粮食体系的同时不损害全球市场。WTO成员正致力于推动就公共储备、国内补贴等议题的谈判,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全面受益,达成实际的长期效果。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认为,中国在参与国际农产品供应链时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进口品种和市场集中化特征显著,多元化进程亟待加快;二是农业“走出去”的产业链条偏短,产业链话语权不足;三是关键海运航线脆弱性凸显,运输网络中断或阻塞风险增加。她表示,可以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多元化进口,培育壮大农业对外开放主体,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等方式进行应对。
本次会议发布的《2025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全年农产品贸易额318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30亿美元,增长4.1%;进口额2152亿美元,下降7.9%。
“当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正逐步减弱,调料、预制菜及小众产品等新兴品类已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亮点。这类产品处于产业链后端,具有更高附加值,需给予更多关注。”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说,“产业链附加值的提升是中国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从国际贸易视角看,向更发达经济体拓展出口时,高附加值的加工类农产品是其更加需求的品类,这也是中国未来培育新型农产品比较优势过程中需重点强化的领域。”
绿色化与数智化成为新趋势
传统农业供应链及贸易体系存在受天气影响大、流通效率低、信息孤岛严重、质量控制难度大等系统性难题,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农业贸易新趋势。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多功能性。”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英儿说,2020年韩国政府推出了“公益型直接支付制度”,其中的选择性直接支付计划用于补偿农民自愿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实践而产生的收入损失和额外成本,以促进多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除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外,韩国还有低碳农牧产品的认证制度,是政府主导的、旨在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举措。
“在马拉维,我们引进抗旱玉米品种和保护性农业技术,让小农户即使在旱季也能将产量提高40%;在孟加拉国,我们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漂浮菜园’技术得以复兴,降低了雨季洪水对小农户蔬菜种植的影响,保障了产量和收入。‘农场到市场联盟’通过数字技术为小农户提供支持,其数字档案和咨询服务覆盖了超过10万名农民,农民还能通过手机或移动平台学农技、查天气并获得病虫害防治建议,通过电子记录跟踪投入、产量和销售情况,改善农场管理,收获后损失减少了30%。”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柯世明说。
中国粮食安全关乎世界粮食安全及农业贸易的稳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表示,中国的绿色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不牺牲产能、不降低产量的基础上推动,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力求在产量和单产不降低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农业生产的碳足迹。
“通过长期实践来看,将AI元素注入农业领域,可以助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电信集团农业农村事业部总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白云东说,“目前,我们的许多项目已走向海外,在老挝、马来西亚、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我们正在洽谈全国智慧农业规划等项目。这样,中国农业技术也将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
各方携手维护农业贸易稳定
一个稳定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对于促进农业贸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各国各界携手共建。
“打造稳定有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共筑包容共享的贸易规则体系,共建韧性强劲的农业产业链条,共促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说,中国贸促会将进一步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搭建高质量平台,为各国企业深化农业国际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贡献力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卡洛斯表示:“‘再全球化’是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全球互联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在汲取重要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探讨并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他说,在“再全球化”背景下改善全球贸易体系的过程中,FAO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在气候智能型和营养敏感型农业、贸易物流数字创新以及促进小农户、妇女和青年的包容性等方面仍有更大合作空间。
“在‘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增强韧性,并推动包容性发展。”贝宁驻华大使阿贾巴说,“我们正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信任和平等为基石的,更稳定、更高效、更公平的农业贸易体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全球挑战,唯有合作与团结,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粮食安全。我们赞赏中国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也将致力于与中国携手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贸易体系。”(赵洁 董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