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释永信与少林寺的30年沉浮:一声“阿弥陀佛”,半部商业史

2025-08-01 16:1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曹译文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莹)7月27日,少林寺官网一则通告炸响舆论场:住持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违反戒律被联合调查。而在此之前,他是中国首位拥有MBA学历的方丈,被称为“穿袈裟的CEO”,30年间,他将一座香火冷清的破败古刹,打造成手握795个商标、年流水超3亿的商业帝国,在佛教界和商业领域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可以说,从为“少林火腿肠”怒打官司捍卫名誉,到把素饼、禅茶卖向全球30个国家;从痛斥蹭少林寺热度的商家“盗名逐利”,到自己成为争议漩涡的中心——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无论是释永信个人还是寺院,都藏着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屠龙者”与“龙”的身份反转,写满了传统寺院在现代社会的挣扎与蜕变。

本文将通过释永信在餐饮布局方面的跌宕腾挪,对少林寺商业化运营的全局,以管窥豹。

从僧众“三餐不继”到食品公司规模化

释永信(俗名刘应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少林寺。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不是也是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是当年大批投奔嵩山的热血少年之一?实则不然,1982年电影大火时,释永信已是少林寺里有一年修行经历的小沙弥了。

1981年,16岁的释永信怀揣梦想来到少林寺。彼时的少林寺名气不大,主体建筑在1928年焚毁后一直未得到修复,简陋甚至有些破败,冷清的古刹连着28亩薄田、十几位僧人,需靠种地糊口。

1982年电影《少林寺》热映后,游客数量从年均4万飙升至70万。这不仅给寺院带来了收益的提升,更让释永信见识了流量的力量。河南登封县一夜之间冒出了多个以“少林”命名的企业和团体,如少林广告公司、少林大酒店等,以“少林牌”为商标的商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如汽车、矿泉水、罐头等,不胜枚举,都想来蹭一波少林寺的热度,但随着蹭热度的产品越来越多,有些开始冲击到佛教戒律,甚至侵害了少林寺的名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少林寺火腿肠”。

90年代,蹭少林寺热度的“少林寺火腿肠”广告 来源:网络

1993年,河南漯河一家食品厂在电视上密集投放“少林火腿肠”广告:镜头里,“少林寺”匾额赫然在目,电影《少林寺》的经典主题曲被配上魔性广告词——“少林、少林、少林火腿肠”。这波操作在当年掀起轩然大波,“少林寺和尚竟吃火腿肠”的质疑如潮,公众纷纷指责此举把佛门清规抛诸脑后,将少林僧人污名化为“酒肉穿肠过”的假修行者,让千年古刹的形象蒙受重创。

同年12月,少林寺将这家食品厂告上郑州市中院,释永信正是这场官司的主导者。经过艰难的维权,1996年5月,法院终审判决:被告停止生产、销售“少林”火腿肠,并公开道歉。这是中国宗教寺院名誉权诉讼第一案,也是少林寺打响保护知识产权的第一枪。

经此一役,释永信不仅挽回了少林寺的形象和口碑,也开始意识到注册商标保护品牌的重要性。据说“火腿肠”官司之后,自身警觉再加上高人指点,少林寺决定“以攻为守”,开始进行“少林寺”商标注册。

1998年,少林寺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迈出品牌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逐步开展商标布局,首次将“少林”品牌延伸至食品领域,其中就包括“少林素饼”“少林点心”等商标。

与此同时,医药类商标也同步布局,涵盖少林药局的活络膏、灵芝茶等产品。

截至2025年7月,少林寺的商标矩阵已扩张至795个,覆盖45个国际分类200余项,不仅包含宗教用品、首饰、服装、化妆品、药酒、乐器等常规领域,更延伸至“饲料”“颜色”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品类,构建起一张几乎无死角的品牌保护网。

但在释永信看来,仅靠注册商标筑牢品牌防线还远远不够,少林寺随即着手布局实业。2003年,“河南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率先设立;2007年,少林寺进一步推动公司规范化运营。通过品牌授权的模式,少林寺食品下辖五个独立子公司,分别位于河南、湖北、云南和江苏,统一以“少林寺”为品牌核心,产品线涵盖酥类、饼干、豆制品、素食、魔芋制品、功能性饮料及糖果等多个品类。如今,其终端销售网络已拓展至近8000家门店,全面掌握着食品领域“少林寺”品牌的合法使用权。

文化叙事与营销话术相融合,把“斋饭”做出上市公司的体量

将“斋饭”转化为具体的SKU(库存单位),堪称少林寺商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飞跃,它标志着少林寺从“香火经济”迈向了“产品经济”,并由此构建了一个以“禅修+大健康”为核心叙事的消费帝国。

图片来源:企查查截图

1998年,释永信主导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注销),这一举措为少林寺的商业探索夯实了根基,标志着其商业化步伐更为坚定。公司创立初期,便以“少林素饼”与“少林禅茶”作为主打产品,精准切入市场。

关于少林寺素饼,河南登封市政府网站的介绍是这样的:少林素饼的配方源于少林寺祖传膳食秘方,由释延教大师严格监制,食用后能快速补充体能……

这一独特卖点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发展至今,“少林素饼”成绩斐然,年销量成功突破2000万盒。其生产采用委托代工模式,合作的食品厂多达12家,产品远销全球30个国家 ,其中在东南亚市场的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52%。

而少林禅茶则瞄准中高端礼品市场,凭借“禅意+稀缺”的双重叙事,斩获35%的复购率。

除了上述明星产品,少林寺的商业触角还延伸至保健领域。2003年,释永信积极推动少林药局重启,那些流传已久的神秘秘方,借助“非遗传承+现代工艺”的创新模式,摇身一变成为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热门产品,价格区间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2019年,少林药局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一跃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 。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只是产品迭代的胜利,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叙事营销的结果。少林寺巧妙地将“禅修”叙事融入产品的基因之中,把素饼、禅茶、药局产品以及文创产品串联起来,将素食文化、茶饮文化与禅修文化紧密绑定,如同摆下一场隐形的流水席,悄无声息地拉消费者上桌。

以少林寺对产品的定位与打造为例:

• 素饼——主打低糖低脂,贴上“快速补充体能”的功能标签;

• 禅茶——锚定“高端赠礼”场景;

• 药局灵芝茶、活络膏——用“千年秘方”四个字吸引大众目光,撑起溢价空间。

如此这般,少林寺将一些传统宗教行为转化为一个个标准化、品牌化、可复制、有使用场景的消费产品,并在其产品文案里强化这种关联性,如:

你咬下一口素饼,少林寺的文案会告诉你,你咀嚼的不是寻常点心,而是“佛法无边,健康无限”的禅修意境;

同样,海外武僧演出时,西方观众买的灵芝茶,不只是一罐饮品,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符号象征;

翻开《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礼盒,广告词则悄然提醒——你触碰的不是普通典籍,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千年禅机。

通过这种营销策略,让消费者认为,自己与少林寺的关系,既置身其内又置身其外,自己所购买的不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出家修行”,而是贴合日常的“健康生活”理念;自己接触的不再是晦涩的“佛教戒律”,而是充满魅力的“东方神秘感”……这种独特的文化叙事方式,把素饼、禅茶、灵芝、膏药等产品,统统升华为“禅修体验”的物质载体,悄然完成了从宗教概念到消费心理的迁移。

少林欢喜地(河南)有限公司也处于注销状态,图片来源:企查查截图

在这一过程中,少林寺不仅完成了产品体验的文化塑造,还开启了渠道变革之路:

线上:2008年,“少林欢喜地”淘宝店上线,2020年销售额2300万元;2021年入驻抖音,尽管当时弹幕刷满“清净修行还是流量变现?”的质疑,直播首秀还是卖出500万元素饼;

线下:少林寺景区年游客420万人次,出口处必经“少林特产”长廊,形成天然流量闭环;

海外:40余国少林文化中心同步铺货,东南亚市场占比超50%,实现文化+商品双输出。

就这样,少林寺通过文化叙事与营销话术相结合,辅以渠道变革,产品矩阵在“禅修+大健康”的故事里越讲越大,这些产品不仅成为少林寺的特色纪念产品,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虽然少林寺从未披露过食品板块完整营收,但综合公开数据(药局8000万+素饼/禅茶估算2亿+文创2300万),仅食品饮料一年流水就稳超3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型上市公司。

屠龙少年,开始效仿龙的行与踪

随着少林寺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深,释永信和少林寺也慢慢都变成了自己当初反对的样子。早年的少林寺,曾是商标抢注的受害者,为守护自身商标权益打了多场维权官司。然而,随着“商标保卫战”的推进,从“被抢注”到“抢注者”,少林寺的商标版图在30年里完成了惊人的身份反转。

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份,少林寺已注册的700多个商标中,80%带有“少林”字样,涵盖范围极广——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常见领域,甚至延伸至首饰盒、贵金属加工、体育活动器械等冷门品类。几乎所有与“少林”相关的名称都被纳入注册,这使得其他机构若想使用相关名称,要么付费,要么合作,否则便可能面临投诉。其中广为人知的案例是,2000年周星驰拍摄《少林足球》时,少林寺以片名损害宗教感情和寺院严肃性为由要求修改片名,遭拒后该片最终未能在内地上映,电影票房损失惨重。

除了品牌垄断争议,少林寺在“东少林”“西少林”“南少林”“北少林”等商标的全类注册上,也被指存在抢注嫌疑。据中国商标网信息,少林寺对这些具有地域分支或历史称谓的名称均申请了注册。

而“东少林”“西少林”“南少林”“北少林”是中国佛教少林寺在不同地区的分支或历史称谓。通常北少林指天津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的北少林寺,原名法兴寺,始建于魏晋时期,至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东少林、西少林目前公开资料中未明确指向具体寺院。

关于“南少林寺”的所在地,泉州、莆田和福清三地各执一词,都宣称自身才是“南少林寺”的正统所在。面对这三家的争议,当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公开表示:“作为少林寺方丈,我的身份,不好去评论‘南少林’的事情……我只能这样说一句话——在我们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字样。但是,‘北少林寺’是有的,不过,那个‘北’字,不是指我们嵩山少林寺。”

然而言毕一转身,嵩山少林寺在商标注册时就将“东西南北少林”商标尽数注册,据为己有。为此,甚至还与福清南少林寺就“南少林”商标产生纠纷。2010年左右,嵩山少林寺对福清南少林寺的“南少林”商标申请提出异议,在异议及复审均未获支持后,又上诉至法院,最终仍以失败告终。法院认为,“南少林”有历史渊源,与嵩山少林寺可被公众区分,作为商标使用不会损害社会利益。

此外,嵩山少林寺的商标申请还曾因“涉嫌误导”被驳回。据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少林寺曾于2004年8月17日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少林药局SHAOLIN MEDICINE”商标,拟用于方便面、茶、咖啡等商品。然而,该注册商标申请被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

嵩山少林寺不服,将商评委告上法庭。2010年4月,北京市一中院在审理后维持了商评委的复审决定书,认定该商标易使消费者误认为相关商品含药用成分,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除商标争议外,少林寺在产品合规上也屡遇挑战,食品公司曾因素饼包装印“开光”字样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19年“少林药局”产品因夸大宣传被投诉,后整改标注为“非遗食品”而非药品。甚至入驻抖音直播带货时,也引发“修行与流量变现”的争议,尽管释永信回应“和尚也要吃饭,食品须干净如法”,但仍难消公众对武僧带货与信仰冲突的质疑。

一声“阿弥陀佛”,半部商业史

少林寺的最近30年,也是与释永信息息相关的30年,自其执掌少林以来,这座昔日的佛门清净地蜕变为横跨投资理财、娱乐演出、食品药品、服装书籍乃至地产开发的庞大商业帝国,彼此命运都出现了巨大改变。

回溯1993年末的“少林寺火腿肠”侵权案,彼时的少林寺愤然起诉,痛斥侵权者“盗名逐利,玷污寺院形象与宗教情感”,疾呼“宗教名誉不容践踏”。然而时移世易,30年后,少林寺手握795枚商标,年销售额以亿计,掌门人、寺院本身皆深陷“清修之地何以逐利”的追问。

这场跨越30年的商业蜕变,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开幕,在争议中上演,在喟叹中逐渐落幕。有人感慨“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也有人视之为“传统寺院在现代社会的求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