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重庆市落地;紧随其后,浙江省杭州市推出《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无堂食外卖从此迈入有标可依的发展新阶段,引发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已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其中有大约三成出自无堂食经营店。这类店铺以省租金、省装修、省人工的轻资产模式,以更低的定价、更快的出餐速度等优势,快速抢占夜宵、一人食等细分市场,成为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缺乏堂食区域,商家采购的食材储存条件受限,部分食材难以保证质量,消费者又无法实地查看卫生状况,食品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个别商家通过线上线下“两张皮”逃避监管,“点外卖像开盲盒”的焦虑在消费者中蔓延。而此次重庆发布的《规范》,涵盖无堂食外卖经营者的准入门槛、经营场所、食品加工制作流程、经营者责任、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明确无堂食外卖商户需具备食品经营许可、明厨亮灶等基础资质,并要求商家需严格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确保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安全可靠等,这些恰恰是目前无堂食外卖亟须规范的问题。低成本不允许没有底线,轻量化也不能牺牲质量,在标准的带动下,未来“脏外卖”将无处遁形。
进一步说,对无堂食外卖“立规矩”,也是对数字经济时代新型消费业态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方面,标准为行业设立了明确的行为边界和竞争标尺。过去,部分无堂食外卖商家依靠降低食材标准、压缩卫生投入等不正当手段抢占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而按照《规范》,遵规守矩的商家能够凭借过硬的品质赢得市场,违规者则面临淘汰压力。这种按规矩竞争的格局,不仅能提升行业整体的食品安全水平,还能促使商家将精力放在菜品创新、服务优化上,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标准为监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也为法律完善积累了实践经验。曾几何时,由于缺乏针对无堂食外卖的专门规定,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套用传统餐饮的管理办法,进而导致监管存在滞后性和模糊性。而重庆、杭州等地的规范,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监管空白,让执法有了更精准的依据。同时,这些地方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如共享设施降低合规成本、“互联网+监管”提升效率等,能够为制定统一的法律规范提供鲜活样本,让后续立法更贴合行业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对无堂食外卖“立规矩”,是以制度之手为快速发展的行业系上安全带,也是用标准之尺替亿万消费者把住入口关,让方便与放心在同一张订单里兼得。
也有人质疑,无堂食外卖就不应该存在。确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看似能快速解决问题,但这种做法忽视了新业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需求。从需求端看,现代生活节奏快,催生了大量“没时间堂食”的消费场景,无堂食外卖能为职场人士、居家群体提供传统堂食难以替代的便捷就餐方案。从供给端看,无堂食外卖投资相对较小、门槛较低,小本经营者也能通过这种模式参与餐饮业,不仅激活了大众创业活力,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见,无堂食外卖是由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不宜简单地一禁了之。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标准化建设规范经营行为,以精细化监管筑牢安全防线,还需在落实层面下足功夫。事前,要严格商家准入门槛,外卖平台需对申请入驻的无堂食商家进行全要素核验;监管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开展前置培训,帮助商家提前掌握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事中,要构建动态监管网络,通过实时监控后厨操作、食材储存等关键环节,确保问题早发现;建立监管部门与平台的数据联动机制,对商家接单量、投诉率、抽检结果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畅通消费者扫码监督渠道,形成多元共治的监督格局。事后,要强化惩戒与修复并重,对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
让食客对无堂食外卖放心,终究不是一纸标准就能自动兑现的承诺,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商家、消费者共同努力。制定标准只是起点,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每一次按规矩竞争的履约、每一秒明厨亮灶的直播、每一条扫码可见的追溯链。当合规成为最低成本、当品质成为最大卖点、当监督成为全民习惯,无堂食外卖才能从“开盲盒”变成“开保险箱”,让方便与放心不再是选项,而是默认配置。(韩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