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 刘世妍)儒家思想与中华饮食的交融,塑造了东亚饮食文明的独特精神内核。孔子在《论语·乡党》中系统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奠定了儒家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他强调食材要“割不正,不食”、烹调需“失饪不食”、进食须“不时不食”,将饮食行为提升为一种道德实践。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饮食文化发展轨迹,使日常餐饮承载了深厚的伦理意义。
一、宴饮礼仪:伦理秩序的空间化表达
儒家饮食礼仪通过宴席规制将抽象伦理具象化。
“孔府宴”作为官府菜代表,其宴席结构严格遵循周礼,祭祀宴、寿宴、婚宴各有定制,菜品命名如“诗礼银杏”直接源自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典故,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味觉记忆。
“博山四四席”首创于1919年,以四平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构成十六道菜的规制。其座次安排极具象征性:八仙桌严格遵循“缺口席”(七人)、“敞口席”(六人)、“挂角席”(九人)的称谓,主位正对大门,左侧为尊位,通过空间秩序强化长幼尊卑。
“茶叙仪式”开宴前的茶叙包含四季应时的茶饮(春之花茶、夏之绿茶等)与四种干果(杏仁、腰果等),在饮食中构建天人合一的时序意识。
上述这种“礼食合一”的实践,使宴席成为传递儒家伦理的教化空间。2023年儒商大会上,孔府宴与大舜宴的展示,正是通过“一肴一馔、一杯一盏”传递大舜“耕于历山”的德政精神。
二、养生哲学:医食同源的科学探索
儒家饮食观将养生纳入道德修养体系。
膳食平衡观:孔子提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强调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膳食结构,符合现代营养学原理。
时令意识:孔府菜遵循“不时不食”原则,如诗礼银杏传统用银杏,现代创新版加入雪梨增强润肺功效,既延续经典又适应时令需求。
卫生标准:“食不语,寝不言”的规范,既保障消化健康,也体现修养要求。
上述这种养生观在明清时期形成系统理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出“自然、食益、美鲜”三原则,李渔《闲情偶寄》倡导“戒虐食”(反对活吃猴脑等残忍烹饪),将儒家仁爱思想延伸至饮食伦理。孔府三套汤——用老鸡、老鸭、猪肘经三次吊汤工艺制成的高汤——更成为“汤中之最”,体现对食材精华的极致萃取。
三、美器与佳肴:儒家美学的物质载体
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在食器中达到巅峰。
象形锡器:孔子博物馆藏清代锡餐具,如鸭形烫锅(盛神仙鸭子)、鱼形烫锅(装烤花篮鲑鱼),以动物造型暗合菜品内容。
寓意装饰:锡器镶嵌玛瑙、翡翠,刻“喜鹊登梅”喻“喜上眉梢”,倭角方形锅镌刻“三春红杏宋尚书”等诗句,使器物成为诗教载体。
冰温调控:桃形、瓜形“水囤类”食器采用双层结构,内层盛食物,外层注热水或冰水,实现精确温控。
这种“美食必配美器”的传统,使孔府宴超越味觉体验,成为融合文学、工艺、礼仪的综合艺术。2011年,华裔青年在曲阜品尝“圣书香”(用煎饼呈现《论语》文句)时惊叹:“思想的熏陶就在生活点滴间”。
四、当代转化:文化自信的餐桌表达
儒家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传统宴席现代化:蓝海集团对孔府宴创新,既保留“三套汤”等核心技艺,又精简流程适应现代节奏,在儒商大会推出“集大成者宴”,推动鲁菜产业化。
经典符号大众化:2024年孔子文化节推出“满腹经纶”(五谷福袋)、“论语煎饼”等小吃,将典籍转化为可品尝的文创产品。
礼仪精神普世化:博山四四席推出不同档次套餐(燕窝席、全家福席),使传统规制既可用于高端商务宴请,也进入百姓婚宴。
五、政策共振:儒家饮食观在消费提振与健康管理中的双向赋能
2025年,国家“提振消费”与“体重管理三年行动”两大政策叠加推进,为儒家饮食观的现代传播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亦带来文化内涵与商业平衡的深层挑战。
带来机遇:政策红利激活文化基因。
消费升级赋能高端餐饮文化:国家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再贷款,重点支持文旅、餐饮等领域,直接推动孔府宴等传统宴席产业化转型。如山东济宁美食联赛通过“水浒菜PK孔府宴”竞技模式,将“诗礼银杏”“带子上朝”等典故菜品融入全域文旅场景,赛事吸引超1000万网络传播量,带动“吃孔府宴,游三孔圣地”的消费闭环。政策对“优质供给”的强调,使儒家“食不厌精”的技艺美学成为地方文旅IP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政策与养生哲学契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三级医院全覆盖“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构建“基层筛查-专科干预-长期随访”体系。儒家“不时不食”“肉不使胜食气”的膳食平衡观,与此高度契合。例如广东体重管理门诊将“低盐蒸煮”烹饪法与中医体质辨识结合,推出“茯苓荷叶茶”等药膳代饮,使儒家饮食智慧成为科学减重方案的文化支撑。家庭作为健康管理单元的政策导向,更强化了“家宴礼仪”“同桌共食”的伦理实践场景。
数字化传播破除文化折扣:《数字平台语境下中华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指出,短视频平台需通过“黄金3秒法则”展示感官化符号(如刀工炫技、火锅沸腾),而长视频可深化“宴饮礼仪”“节气食俗”等行为层叙事。政策鼓励消费业态创新,促使“论语煎饼”“圣书香”等文创产品借力TikTok电商闭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购买的体验,实现“物质层吸引—行为层认知—精神层共鸣”的分层转化。
带来挑战:商业化与标准化的博弈。
一是文化内涵面临浅层化风险,消费刺激政策易导向“流量优先”,例如部分文旅项目为迎合快餐式消费,将“孔府宴”简化为拍照道具,剥离“分餐制”“座次礼”等礼仪内核;社交电商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浒菜营销,片面强化豪放符号,与儒家“中和”哲学形成张力。
二是体重管理的科学性与传统智慧融合难题,医疗机构推行的“限能量平衡膳食”(每日1200-1800kcal)需量化监测,而儒家“食气”养生观更侧重定性经验。若未建立传统理念与现代营养学的衔接标准,可能导致中医“八段锦调代谢”等干预被归为“辅助手段”,削弱其主流话语权。
三是代际传承断层与创新瓶颈,政策驱动下,蓝海集团等企业推动孔府菜标准化,但年轻厨师对“三套汤吊制”“食器礼制”掌握不足。同时,体重管理中“AI饮食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应用,若缺乏对“医食同源”理论的适配性解读,可能使儒家饮食观被视为“古董知识”。
破局路径:“双轨并进”生态。《食安前言》专家王淑军提出 “一二三策略”。
一建立文化认证体系:建立“儒家养生膳食指南”,将“五谷为养”等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营养方案,纳入体重管理门诊标准;对孔府宴、运河宴等实施“非遗技艺-文化解说-体验服务”三级认证。
二通过技术赋能传播:开发“儒家饮食AR体验程序”,用户扫描菜品即可观看宴礼动画;借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建设“智慧中央厨房+文化展演”融合体。
三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可发挥国家级研究院所在功能性食品研究、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地方设立“儒家食疗”重点实验室,用科研数据验证“节气饮食”对代谢疾病的干预效果,推动传统智慧进入现代医疗话语体系。
政策如舟,文化为水。当前国家战略为儒家饮食观注入空前动能,唯有以严谨的学术梳理对抗浅层符号化,以创新转化激活古老智慧,方能在消费浪潮与健康诉求中,守护中华饮食文明的精神根脉。
这种转化彰显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2023年儒商大会上,胶东渔家宴与孔府宴同台展示,呈现儒家文化在海洋文明(齐)与农耕文明(鲁)中的多元表达。
从孔子的“八不食”戒律到当代的论语煎饼,儒家饮食观犹如一条流动的精神长河,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基。它使日常食事升华为伦理实践,将烹饪技艺转化为修身之道,让宴饮空间成为礼治载体。在全球化时代,这份“舌尖上的文化遗产”更显珍贵——2024年孔子文化节上,外国游客品尝“满腹经纶”时体验到的,不仅是鲁菜的咸鲜醇厚,更是“修身齐家”的东方智慧。儒家食文化以味觉为媒介,构建了连接古今中外的文明对话桥梁,成为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味觉表达”。
备注:感谢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部分师生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
专家、作者简介:
唐 成系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任AIM China主持工作副秘书长,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智慧监管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是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干部。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委员、主任记者、编委委员、副社长,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刘世妍系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在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研究方向多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西方哲学、科技哲学等,尤其对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孔子故里资源融合研究上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