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食安前言》之“茅台困局”一: 2800亿巨头为何难以跻身国际奢侈品阵营

2025-07-03 13:5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荆鹏鹏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茅台酒,在国内一度被炒至3000元仍一瓶难求,即便在酒行业“深度调整期”,也表现了坚挺的底蕴。但是在欧美超市货架上被称为“昂贵的东方神秘液体”,茅台距离真正的全球奢侈品牌还隔着一道文化定价的鸿沟。

当一瓶500ml飞天茅台在国内市场被黄牛炒至2800元时,其成本有资料说仅77.82元,而在美国市场叠加关税后高达400美元(约2900元人民币)却乏人问津,这个反差揭示了“中国酒王”在国际化征途中的根本矛盾——在国内市场已坐高端品牌地位,却未真正跻身全球奢侈品牌阵营。

茅台在国内的奢侈基因根深蒂固。它通过“面子消费、礼品消费、跟风消费”三大支柱构建身份象征,更以“四品合一”(消费品、奢侈品、收藏品、投资品)的复合价值成为社交硬通货。当生肖马年茅台价格飙升至1.55万元/瓶,羊年茅台达2.52万元/瓶,其收藏属性已不逊于名表豪车。

国际化的四大壁垒,为何茅台难成全球奢侈品?

茅台海外征途步履维艰,2023年其出口量仅占销量的12.8%,在欧美主流市场仍属小众。多重结构性障碍将其隔绝在奢侈品圣殿之外。

问题一:税率枷锁挤压生存空间。

一瓶飞天茅台进入美国需叠加关税、消费税,终端价达400美元,在欧洲更是突破300欧元。更致命的是计税标准错位:部分国家按酒精度而非价值征税,导致北京二锅头与飞天茅台海外售价趋近,奢侈定位被彻底瓦解。

问题二:标准化缺失阻碍市场准入。

尽管英文名已统一为“Chinese Baijiu”,但包装与酒质标准仍与国际脱节。从装箱规格看,早期4瓶装、24瓶装混杂,近年才统一至12瓶以下。酒精度上,52度以上的传统口感与欧美40度以下的低度化消费习惯形成鸿沟。

问题三:文化隔阂削弱价值感知。

西方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停留在“辛辣烈酒”,缺乏对“酱香醇厚”的品鉴能力。茅台虽尝试文化输出——如“茅源酒-珍品一号”用牡丹、蝙蝠纹饰传递东方美学——但未能建立餐酒文化纽带,相比威士忌配雪茄、红酒配奶酪的场景化体验,白酒在西方餐饮中仍显突兀。

问题四:渠道渗透不足困于华人圈。

国际烈酒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掌控的渠道网络,天然排斥中国白酒进入。茅台长期依赖免税店和亚洲超市,在纽约高级酒类专卖店的出现率不足3%。

价格体系解构,国内奢侈品定位的底层逻辑

茅台在国内的高端品牌地位,建立在精妙的价格策略与价值叙事之上,这套体系在国际市场却面临重构挑战。

挑战一:四层定价机制筑就金字塔。

出厂价控制:2023年提至1169元,十年涨幅135% ;

市场指导价锚定心理:1499元营造“平价幻觉”;

终端成交价市场化:2000+元实际价差成就投资空间;

资本炒作推高金融属性:2021年散瓶飞天触及3100元峰值。

这种机制依赖国内市场对茅台金融属性的狂热追捧,黄牛与经销商形成利益共同体,6月批价急跌时,公司立即暂停电商平台投放以维稳价格。

挑战二:民心定价的政治智慧。

茅台深谙价格红线关乎社会认同。其批价长期锚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的区间,高峰未超人均收入总额。更关键的是1499元零售指导价,始终低于全国最低工资标准(贵州三类地区1660元),维系“不脱离群众”的“合法性”根基。

挑战三:生肖酒的文化稀缺性实验。

从2014年马茅350吨到2025年蛇茅4000吨,茅台将“物理限量”升级为“动态调控稀缺性”。通过“生肖+国画+五行”文化赋能(如羊年帝王黄瓶配《三羊开泰》烫金画),再以i茅台平台投放50万瓶蛇茅平抑投机,既保收藏溢价又防价格失控,整套模式堪称东方奢侈品定价范本。

文化定价破局,茅台全球化的三重新径

要打破国际奢侈品壁垒,茅台需构建“文化稀缺性”新范式,在定价权争夺中实现价值跃迁。

构建双品牌战略重构产品矩阵——

参照LVMH多品牌分级逻辑,拆分:茅台传承线,聚焦年份酒、生肖酒,沿用文化叙事,定位5000元以上超高端;

茅台全球线,开发40度低度酒体,设计简约瓶型,主打200-300美元轻奢市场。

此举既可保存生肖酒“十二年轮回收藏体系”(整套市价7.3万元)的文化资产,又能以适口性产品降低尝试门槛。

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征服味蕾与心智——

在巴黎、纽约开设“茅台文化客厅”,结合AR技术还原12987古法酿造工艺(1年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更关键的是推动餐酒文化融合:

如开发“茅台佐餐指南”,匹配粤式烧腊、法式鹅肝等跨文化菜肴;如联合米其林主厨打造“东方味觉实验室”;  如复制茅源酒珍品一号8个月销往20国的成功,让文化从瓶身纹饰升维至生活方式。

构建数字资产与渠道革命——

发行生肖酒NFT数字藏品,对应实体酒窖藏权,吸引年轻藏家;借力海外华人社群,通过“大使计划”培育KOC圈层,复制“爱我中华”白酒的圈子营销;渗透国际酒类渠道,与南方酒业等跨国经销商共建本土化团队,突破帝亚吉欧渠道封锁。

先破后立,从中国奢侈品到全球文化符号

茅台1935的“四路进发”策略已显露破局端倪——通过大单标品、特殊容量、文创联名、封坛定制覆盖千元价格带,证明文化溢价可突破单纯产量控制。而2024年普茅批价从3100元理性回落至2350元左右,恰是挤泡沫、回归价值本质的契机。

真正的破局在于解构白酒的“凡勃伦商品”依赖症。历史证明,当五粮液与古井贡在1989年分选提价与低价路线,二十年后前者规模十倍于后者——但国际战场需要新法则。

茅台手握的王牌,是全球烈酒市场唯一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符号。从赤水河畔的红缨子糯高粱,到三伏制曲的节气智慧,再到陶坛窖藏的时光哲学,这套“农业文明酿造体系”与苏格兰威士忌风土叙事、法国干邑陈酿美学具有同等精神高度。

当茅台管理层在股东大会宣示“市场价格要满足让目标消费者产生愉悦”,已昭示从“价格霸权”到“文化共情”的转向。穿越奢侈品迷雾,茅台终将在人类饮食文明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经纬度。

茅台巴黎旗舰店的展示柜里,青瓷釉面的“茅源酒珍品一号”与水晶刻花的轩尼诗XO并列。一位法国侍酒师向客人演示:轻嗅酱香后抿黑巧克力,待单宁与酯香在舌尖交融时饮入普洱茶——“这是东方风土的三重奏”。不远处,区块链大屏显示着第3万枚马年生肖NFT的成交记录。

《食安前言》认为:奢侈品帝国的终极战场不在财报毛利率的数字里,而在文明价值能否被世界味蕾解码。当茅台从“炫富货币”蜕变为可被全球品饮者共鸣的文化载体,那瓶成本100元左右的液体,终将获得匹配五千年酝酿术的身价。

专家简介:

唐  成系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任AIM China主持工作副秘书长,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智慧监管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是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干部。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委员、主任记者、编委委员、副社长,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