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食安前言:茅台价格跳水是信仰崩塌还是价值重构

2025-07-09 08:3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荆鹏鹏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 刘世妍)2025年6月,53度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击穿1800元关口,报1780元/瓶,较三年前3000元高位近乎腰斩;原箱批价同步跌至1830元,单月跌幅超20%。6月底价格继续失速,散瓶报价下探至1840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黄牛抛售潮中出现1600元的回收价。这场被媒体称为“液体黄金信仰崩塌”的暴跌,既是政策、供需、代际更替多重冲击的结果,也是茅台从金融属性回归消费本质的历史性转折。《食安前言》给予了关注和研究。

四维诱因分析:一场必然的价值回归

首先是政策铁拳击碎政务消费根基。2025年5月“史上最严禁酒令”实施,将禁酒范围从公务接待扩展至国企工作餐,并通过智能酒精检测门禁实现24小时监控,彻底封堵“矿泉水瓶装茅台”的灰色操作。政务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40%骤降至0.8%,700万公务员群体的示范效应消失,茅台“权力硬通货”标签被剥离,渠道库存周转天数从105天激增至210天。

其次是供需失衡引爆库存堰塞湖。 一供应过剩:茅台基酒产量从2019年4.99万吨增至2024年8.37万吨,“稀缺性”叙事破产;二需求萎缩:商务宴请开瓶率降15%,婚宴用酒转向果酒,投机性需求退潮后,社会囤积的1.5亿瓶库存(60%未开瓶)形成抛压;三电商冲击:拼多多等平台以1700-1800元低价放量,批零倒挂加速传统渠道崩溃。

再次是代际更迭重构消费逻辑。Z世代白酒消费占比不足9%,73%年轻人因健康减饮。茅台被贴上“父辈应酬工具”标签,而威士忌、精酿啤酒加速替代。调酒师用茅台调配“国潮特饮”的尴尬,折射其品牌价值与年轻人口味的割裂。

最后是渠道革命挤压价格泡沫。直销占比达45%的“i茅台”和电商平台撕碎经销商价格护城河,批价与出厂价差从700元缩至200元。渠道扁平化倒逼虚高溢价出清,传统“囤货升值”模式宣告终结。

底部预判:三重防线与反弹动能

当前价格已逼近渠道成本红线,未来走势需关注以下关键节点。飞天茅台价格短中长期预测与支撑因素中包括:周期、价格区间、核心支撑、压力因素。

短期(Q3):1650-1700元,渠道抛售+淡季需求疲软,逼近出厂价底线。

中期(Q4-2026):1900元以上,中秋旺季+茅台控量(停供直营、限电商配额)。

长期:1800-2000元,去金融化完成(投资需求占比降至18%以下。    |

短期底部支撑:1700元接近969元出厂价的渠道盈亏线,若跌破将引发经销商集体停售。

中期反弹动能:茅台已暂停直营店500ml飞天销售,联合京东阿里管控线上价格,叠加中秋旺季需求回升。

长期价值锚点:真实消费占比需突破70%,开瓶率提升至50%以上(近期已从30%升至50%)。

茅台的涅槃:管理层如何拆解危局

一要解决产品矩阵对冲风险。分流主品压力,加大公斤装、375ml小茅投放,蛇年生肖酒、“走进系列”等30款文创酒2025年贡献50亿销售额。抢占年轻市场冰淇淋、酱香咖啡布局快消赛道,38度“轻饮版”茅台试水低度化。

二要渠道生态重构。与京东、阿里达成“共建渠道生态、反对不正当竞争”共识,将电商从销售端口升级为品牌伙伴;同时要求经销商向“情感场景服务商”转型,聚焦婚宴、家宴场景。

三要价值锚点转移。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提出“回归白酒初心”——“以之成礼、以之养老、以之成欢”,将消费场景从政务商务转向民生礼仪。海外市场21%增速及“巽风数字世界”百万用户,为品牌注入新叙事。

投资与营销决策建议

方向一:战略投资者。1700元以下可逐步建仓,长期看茅台仍具稀缺性+文化护城河,但需警惕库存去化延至2026年的风险。

方向二:消费群体。中秋前后1900元左右具备性价比,关注公斤装及文创款溢价空间。

方向三:行业观察者。跟踪开瓶率及茅台1935等第二曲线单品动销,这两项是去泡沫进程的关键指标。

方向四:增加经销商(专卖店)。俗话说患难见真心,茅台市场价格深度波动,应适当增加经销商、专卖店,将适合条件的小商小店增加合同量,升格为大商、大店,激励做大做强。

祛魅之后,一瓶好酒的终极价值

茅台此轮价格深度跳水,本质是“酒喝不炒”对 “液体黄金”的彻底清算。当批价逼近出厂价、囤货黄牛含泪离场时,恰是茅台剥离金融幻象、回归消费本质的历史契机。短期阵痛难免,但长远看,唯有当茅台成为婚宴中的祝福媒介、家宴中的情感纽带,而非炒作标的时,其承载的中国酒文化基因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茅台应该体现“文化定价”的价值,可以成为中国跻身世界奢侈品之林的代表。毕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来不是价格泡沫,而是举杯瞬间的真实价值,中国茅台,值得期许。

专家、作者简介:

唐  成系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任AIM China主持工作副秘书长,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智慧监管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是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干部。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委员、主任记者、编委委员、副社长,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智库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刘世妍系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在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研究方向多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西方哲学、科技哲学等,尤其对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孔子故里资源融合研究上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