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刘建伟)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的食品检测中心。身穿白大褂的检测员李静正专注地盯着仪器屏幕,手中的移液枪精准地抽取样品。“这批鲜肉我们要检测抗生素残留、瘦肉精等12个项目,全部合格才能上架。”她告诉记者,这样的检测每天要进行近百次,是超市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从超市走出来到生鲜区,消费者张女士正在用手机扫描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你看,这棵白菜的‘身份证’信息多全面——生产基地、施肥记录、采收时间、检测报告一目了然。”她笑着说,“现在买东西放心多了。”
传统问题与新挑战并存
过去十年间,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深刻变革。曾经引发社会担忧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传统问题尚未根除,新业态、新模式又带来新挑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型商超和品牌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但一些小型餐饮单位、街头摊贩和农村集市仍然是监管的薄弱环节。过期食品改签、无证加工、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外卖、预制菜、社区团购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在满足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盲区。某外卖平台公开数据显示,平台上年交易额超过百万的商家数量已达数万家,如何对这些海量商户实现有效监管,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预制菜监管迎来新规
今年春季,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这意味着预制菜监管将有章可循。”徐坚表示,“新规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为产业发展划清了红线。”
在杭州一家大型中央厨房,记者看到,全封闭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工菜品,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在洁净车间内操作。“我们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系统,任何原料都可追溯至产地。”企业质量总监告诉记者。
然而,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与传统餐饮现制现售的差异性,仍然让部分消费者心存疑虑。“我知道预制菜方便,但还是更相信现场炒制的菜品。”北京朝阳区一位消费者坦言。
智慧监管赋能食品安全
面对复杂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科技创新正在为监管赋能。
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全省食品抽检、投诉举报、舆情监测等数据。“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发现风险信号,实现智慧监管。”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浙食链”系统的运行情况。
截至目前,“浙食链”系统已归集了全省超过3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实现了食品全链条追溯。类似系统正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是另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在后厨安装摄像头,消费者可以实时查看食品加工过程。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0万家餐饮服务单位完成“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达70%以上。
社会共治格局逐步形成
食品安全不是监管部门一家之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检察机关提起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我们建立了全国的12315投诉举报平台,年均受理食品类投诉超过100万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条投诉都会认真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逐步推开。保险公司通过费率调节机制,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管理。截至目前,全国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的企业已超过50万家。
迈向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尽管成就显著,但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仍面临挑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小而散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认为,“下一步需要继续完善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监管精准性。”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仍需完善。特别是在新兴领域,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需要加快步伐跟上产业发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多项新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扩大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等,展现出国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
从田野到餐桌,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正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正如一位基层市场监管人员所说:“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我们必须朝着零容忍的目标努力。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餐都是必守的底线。”
阳光下,超市里的消费者依然川流不息。食品检测员李静完成了一批样品的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她在记录本上认真签字确认,又开始了下一批样品的检测工作。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正是由这千千万万个平凡岗位的坚守所铸就。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