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 刘建伟)一份梅菜扣肉,背后是消费者对“锅气”的期待与对“预加工”的疑虑。预制菜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正经历着透明的阵痛与标准化的重塑。
国务院食安办于2025年9月21日表示,已组织多部门认真研究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问题,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预示着预制菜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更加规范、透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01 政策引领,定义与规范逐步清晰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即“无防腐剂、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将速冻面米、净菜、餐饮中央厨房自供品等排除在外。
这项规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表示,协会将持续推动完善标识等操作性指引。
02 规模激增,B端C端双轮驱动
预制菜行业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崛起,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一匹“黑马”。据嘉世咨询报告,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5165亿元,2025年预计超7720亿元,未来5年保持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
当前市场以B端(企业端)为主(占比60%-70%),为连锁餐饮、团餐等降本增效、保障标准化;C端(消费端)增速更迅猛(占比30%-40%),年轻群体因“便捷+美味”需求,推动酸菜鱼、小酥肉等大单品热销。
03 消费者诉求:便捷与安全并重
“方便快捷,节省时间”仍是消费者选择预制菜的首要原因,2025年有77.3%的用户认同这一动机。购买频率也从年均14.9次提升至18.4次,说明消费惯正逐步深化。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口味、健康、营养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低脂、低盐、高纤维等健康属性的预制菜日益受到喜爱。同时,“省时便捷”仍是核心动机,2025年超69.8%的消费者因此购买。
04 信任危机与行业应对
2025年9月初,内地企业家罗永浩公开吐槽餐饮连锁品牌西贝“用预制菜且定价虚高”,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使得消费者和媒体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关注持续升温。
受此影响,部分餐饮企业客流受到明显冲击。一些连锁餐厅开始对菜单加以调整,增加“部分使用预制菜品”的说明,有的餐厅则加大“现炒现做”的招牌,以招徕更多顾客。
05 “鲜制菜”或成破局新方向
与预制菜的超长保质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制菜”。业内专家介绍,鲜制菜通常强调食材的新鲜度和现场烹饪的“锅气”。
其由中央厨房对菜品进行洗、切、配,后配送至餐饮企业,再由厨师现场进行蒸、煮、炒等处理,蔬菜类保质期一般为3天,肉类7天。
广东省食品流通协会认证评价专家委员会主席罗启飞认为,以“短期保鲜+现场烹饪”特点的“鲜制菜”或许是当前预制领域破局的更好方向。据悉,有相关企业此类订单去年以来翻了数倍。
06 零售渠道收缩,企业业绩承压
近期,预制菜在零售渠道呈现收缩态势。旗下中央厨房“丰厨”的预制菜产品已从山姆渠道下架,其央厨产品数量逐年递减。
永辉超市在调改中砍掉了自有快手菜品牌“辉妈到家”,冷冻预制菜品类整体减少。大润发和盒马也调整了其预制菜策略,盒马新增了半预制菜品类。
2025年上半年,多家预制菜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安井食品营收同比微增0.8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79%;龙大美食营收同比下降1.38%,净利润同比下降39.52%。
07 未来之路:标准化、健康化与全渠道融合
未来,预制菜行业将朝着品牌化、健康化、全渠道融合等趋势发展,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企业需在国家标准规范、零售端产品创新与B端市场深耕之间寻求平衡。同时,供应链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
下游线上电商与线下商超、新零售融合已成主流。竞争格局分散,专业预制菜企业、农牧企业等四类玩家错位竞争,品牌化建设成突围关键。
随着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透明的发展阶段。
未来,“鲜制菜”以其短期保鲜和现场烹饪的特点,或许能为行业破局提供新方向。
消费者有望在餐厅菜单上清晰看到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鲜制菜。这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引领预制菜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