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狠抓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实,确保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粮食总产、单产逐年提升。
目前,我省在稳定粮食生产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粮食生产经营效益有待提升,近年来农资、农机服务等支出显著增加,有群众反映种粮利润微薄;稳产丰产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耕地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科技支撑能力仍有欠缺,智能农机在推广中存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探索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活力。选育和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学播种、施肥和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控制粮食生产成本,严控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打击乱涨价行为。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种粮补贴、利益补偿等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创新农保险种,大力推广粮食种植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农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保险机制,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强化龙头带动,实现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经营形式,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全面提升粮食加工产品附加值、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突出硬核保障,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明确责任主体,探索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紧密结合,建立多层级、多部门、多主体共同提升耕地质量机制。增加资金投入,重点加大对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培育新质生产力,点燃粮食生产强劲“引擎”。组织集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于一体的专家团队,开展粮食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技术指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承接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推广。加强对种粮大户的培训,定期组织一线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到农业高新示范区学习,提升智能农机、农艺、农技推广运用能力和水平。(铜川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赵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