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的石塘岭村,连绵的旱塬孕育着独特的宝藏——黄米、小米、荞麦等小杂粮。村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精耕细作,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将这份“土特产”打造成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做荞面搅团,秘诀全在‘搅’,老话讲‘搅团要72搅’,力道和节奏缺一不可。”在石塘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占挥的家中,记者亲历了传统美食“搅团”的诞生:铁锅沸水翻腾,擀面杖疾速搅动,直至面糊浓稠均匀。出锅后,浇上喷香的蒜汁、油亮的泼辣子,佐以清爽的苦苦菜和酸菜,一碗层次丰富、酸辣开胃的搅团便成了味蕾的盛宴。杨占挥自豪地说:“这荞麦搅团,不仅是我们祖传的手艺,更成了石塘岭‘云雾旱塬’小杂粮走向市场的名片。”
石塘岭村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村集体成立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品牌化是提升价值的关键一步。村里注册了“云雾旱塬”区域公用品牌,对小杂粮进行统一包装、分级销售。如今,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石塘岭的小米熬粥香糯,黄米金黄营养,荞麦制品风味独特,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真正让旱塬上的“土疙瘩”变成了“金豆豆”。
村里顺势而为,依托特色产业和自然风貌,精心打造了“窑山公社”乡村旅游项目。这里不仅是游客休憩、体验乡村宁静的驿站,更成为了展示小杂粮文化与魅力的窗口。游客可以在“窑山公社”沉浸式体验搅团制作、品尝地道的杂粮宴席,甚至参与农事活动,将“云雾旱塬”的优质杂粮产品作为特色伴手礼带回家。(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