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由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资源普查与调查队采集的黔西化屋小黄姜脱颖而出、位列其中,成为贵州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代表。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峡谷之中,又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适宜姜辣素合成和小黄姜的种植。又因为海拔高差大,不同海拔下种植的小黄姜品质差异十分明显。”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资源普查与调查队队员黎小冰介绍,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苗族人口占96.7%。化屋小黄姜是苗族群众祖祖辈辈流传的本地品种,距今已有100年以上。
100余年来,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交通闭塞,出门都要靠手爬岩的贫穷落后村寨如今成为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不绝的生态旅游村,但化屋村种植小黄姜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同时,当地村民一直重视小黄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基本上采取净作方式种植,保持了小黄姜的优质特性,是不可多得的地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
据了解,化屋小黄姜分枝数多、植株抗性好、皮薄姜渣少、汁多味道美。仔姜宜做泡姜、炒姜丝等食用,老姜宜作为中药饮片以及提取姜精油、姜辣素等。“我们化屋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小黄姜汁多渣少,辣味十足,既可祛湿驱寒药用又可菜用,赶集的时候销售价格比其他的姜都要高一些。”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优异的品种资源要发挥最大的价值,近年来化屋村将小黄姜作为主打产业,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一般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合作社负责筹资、购置姜种、土地流转、收购和销售;种植大户负责组织农户和技术支持;一般农户负责小黄姜种植和管护。各主体责任明确,分工合作,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走进化屋村大棚种植基地,绿油油的姜苗长势喜人。“我们化屋小黄姜通常在4月份左右开始种植,9月到10月开始采收、冷藏和销售。”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人杨香连介绍,今年化屋村通过合作社共种植了47个大棚的小黄姜。此外,化屋村积极发动群众在河谷地带发展小黄姜种植近200亩,预计每亩小黄姜的产量达1500至2000斤,每斤小黄姜的市场价在4至5元。小黄姜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好小黄姜的优异种质,黔西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积极申请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计划引进企业,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种植。“作为农业农村部门,我们将在保护中开发好我们的小黄姜品牌,在开发中传承好我们的小黄姜优异种质,继续传承好开发好化屋小黄姜,打造独具地方标志和特色的农产品。”黔西市农业农村局张大华说。(祁德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