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电”暖椒乡

2025-09-10 15:49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编辑:夏思睿

“瞧这辣椒,多得都快把枝头压弯了,今年又是个好收成!”9月8日,新疆沙湾市安集海镇夹河子村椒农王军指着自家500亩红灿灿的辣椒田,笑意写在脸上。眼下正值辣椒采收旺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国网奎屯供电公司安集海供电所的员工穿梭在田埂之间仔细巡检每一段线路,全力保障椒农在收获期的用电稳定,为丰收注入强劲“电动力”。

9月的沙湾市安集海镇,秋风掠过万亩椒田,红彤彤的辣椒像火焰一样铺满大地。农户挎篮穿梭,三轮车上的红椒堆得冒尖,晾晒场上的辣椒泛着油光。2025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这座早在2000年就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辣椒之乡”的小镇,正以电力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绘就“火红”图景。

电助“小辣椒”长成“大产业”

回溯安集海辣椒产业的起步路,2000年的“中国辣椒之乡”牌匾,只是点燃了产业发展的“火种”,那时椒田零散分布,灌溉靠人力挑水,采收全凭双手采摘,一年到头忙下来,亩产收益不足千元。如今再走进安集海,眼前已是另一番规模:5.8万亩椒田连片成带,其中干椒种植面积达34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54%;线椒、板椒、朝天椒、菜椒等4大类20余个主栽品种错峰上市,年产鲜椒超12万吨,稳稳占据全疆辣椒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更成了北疆地区较大的辣椒交易集散地。

产业的蜕变,离不开电力持续“加码”。“移栽季水泵突然停了,我刚打完电话,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10分钟就到了,500亩辣椒苗全保住了。”安集海镇夹河子村种植户崔建喜的话,道出了椒农们的共同感受。如今他家的椒田用上全自动移栽机,一次性完成打孔、栽苗、覆土,一周就能干完过去20个人一个月的活,“电气化设备省了力,电网稳了心,去年光辣椒收入就多了8万元。”

为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国网奎屯供电公司打出“电网升级+精准服务”组合拳:按“一户一档”为426户椒农建立专项服务档案,详细记录种植地块、用电负荷、灌溉时段;春耕前组织“田间巡诊队”,逐井检查灌溉设备、更换老化线路;优化临时用电办理流程,推行“线上申请、上门办结”,将灌溉用电业扩时限压缩50%;2025年共投入1037.74万元推进农网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18.46公里、0.4千伏线路5.7公里,新增变压器3台,电网供电能力提升20%,为椒农扩种、上设备吃下“定心丸”。

电撑“全链条”串起“致富链”

8月6日,走进新疆广海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辣椒清洗机“嗡嗡”转,烘干线冒热气,包装机每分钟“吐”出20瓶辣椒酱。“日均产5万瓶瓶装酱、10吨袋装酱,订单排到年底,全靠电‘托底’。”负责人谢广洲指着墙上的用电检查记录,“供电师傅每月来两次,线路、设备查得细,我们扩产到5条生产线都放心。”

如今的安集海,早已不是“只种不卖”。103亩辣椒交易市场里,8家加工企业齐聚,冷链车穿梭不息,“老岳母”等品牌从这里出发,既端上全国百姓餐桌,更走出国门销至西班牙、美国,相关龙头企业一年卖5000多吨酱,占全疆市场三成份额。

产业链延伸到哪,电力服务就跟到哪。采收季,供电员工踩着田埂巡线,给农机手递上“安全用电提示卡”;加工季,盯着冷库、车间用电负荷,提前调整线路容量;就连文旅节保电,也特意留足容量,让“辣椒美食”展区的电炸锅、保温柜火力全开。

七十年薪火相传点亮振兴路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初期,安集海农户家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到如今电力从田间机井通到加工车间,从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接到冷链货车上;从过去人工挑水浇地,到现在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喷水;从传统手工作坊,到全电气化的现代化生产线——安集海辣椒的“红火”,正是电力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

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国网奎屯供电公司的服务还在不断升级,针对偏远村组的椒田,制定“一村一策”电网优化方案,解决部分地块电压不稳的问题;给农牧区种植户定制“季节性用电指南”,提醒育苗期、采收期的用电注意事项;探索“辣椒产业+电力大数据”的融合应用,通过分析历史用电数据,提前预判灌溉用电高峰,主动调配供电资源;把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用电纳入重点保障清单,打通辣椒外销的“最后一公里”,让安集海的“红辣椒”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一缕椒香,一串红椒,一度好电。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电力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让安集海的“红”,红得更艳、红得更久。(查燕荣 栗兰欣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