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晶)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齐鲁大地处处洋溢着团圆的喜悦。为守护这份浓浓的“烟火气”,山东省市场监管部门紧扣节日消费特点,实施全域巡查、全链条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节日餐桌既丰盛又安心。
周密部署,拉紧节日“安全线”
节前,一场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已全面启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印发专门通知,对“两节”期间各项工作作出部署。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响应,聚焦月饼糕点、米面粮油、肉蛋奶等节令热销食品,深入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农村等重点区域,全面压实监管责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源头严控,筑牢“第一道防线”
节令食品质量,源头是关键。双节前后,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深入月饼等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辅料、添加剂到包装标识,逐一环节进行检查。
在济南市济阳区某月饼生产企业,执法人员仔细核对投料记录,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配料表中的每一项数据都关乎消费者健康,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聊城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月饼生产企业时,不仅细致排查环境卫生、原料贮存和生产流程,还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并明确要求,要严把进货查验、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及贮存交付等关键环节,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
流通严查,堵住市场“风险点”
“生意越红火,食品安全这根弦越不能松懈!”在济南市历下区宽厚里商圈一家食品零售店,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仔细检查商品贮存条件,并叮嘱商家:“‘三防’措施要到位,直接入口食品必须做好防护。需低温贮存的食品,务必按标签提示温度存放。”在连锁便利店,执法人员核对进货台账时反复提醒:“从生产到销售,票据是全程溯源的关键,既关系消费者健康,也关乎店铺信誉。”
农村集市同样不容忽视。枣庄市市场监管局在对全市6个乡镇农村集贸市场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柴胡店镇某集市有3家散装香油商户未标注生产日期。“散装食品直接面向农村消费者,标签信息缺失将导致无法溯源。”执法人员介绍。针对问题,商户被批评教育并指导规范标注,执法人员还现场讲解标签标注要求,督促落实进货查验与索证索票制度。一位整改后的商户坦言:“以前觉得乡下卖东西不必太讲究,现在明白了,标签缺一不可。”
“双节”期间,全省食品流通环节共出动执法人员3156人次,检查食品销售者1506家次、食用农产品销售者72家次,发现问题1612个,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00份,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有力维护了节日市场的安全稳定。
重点攻坚,守住聚餐“安全门”
“越是节假日,越要守住安全底线。”在济南一家人气火爆的特色餐厅,执法人员仔细查验进货台账,确保每批肉品来源可溯、检疫合格。面对沿街小吃店,执法人员对后厨细节一一指导:“垃圾桶要随时加盖,私人物品不得出现在加工区域,餐具消毒温度时间都要符合规定。”
烟台市某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执法人员走访餐饮单位时强调:“综合体人流量大,餐饮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越是繁忙,越要注重流程规范和制度执行,确保供餐品质稳定、安全可靠。”同时要求管理方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对场内餐饮单位的统筹协调与日常监督,形成管理合力。
“双节”期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聚焦农村集体聚餐、宴会中心、连锁餐饮等重点对象,开展高频次、不间断巡查,督促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消除风险隐患。节日期间共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约1.5万家次。
同时,全省市场监管系统针对月饼、肉蛋奶、餐饮外摆、网红食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专项抽检2.62万批次,对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及时开展核查处置,切实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创新模式,推动社会“共治共享”
除实地检查外,更具前瞻性的管理模式正逐步推广。针对网络餐饮监管,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以8市12条餐饮聚集街区为重点,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应用试点,鼓励外卖平台和餐饮经营者主动展示餐食加工过程。同时,在省局公众号上线“随手拍”小程序,广泛征集违法线索,强化社会共治。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还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进景区、商场、超市等活动,“双节”期间,全省仅线上参与群众达到1.85万人次,提供各类意见建议40余万条,群众的食品安全参与度显著增强。
科普宣传也为此次守护行动增添了不少亮点。山东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餐饮单位如何做好原料管理?》《反对食品浪费 习惯成自然》《中秋佳节话月饼》等系列消费提示和科普文章。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节令消费特点开展警示宣传,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