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淑丽 记者王正心) 清晨七点的丹凤社区,68岁的王阿婆揣着饭卡往巷口走,晨光穿过老树的缝隙,落在“幸福里”三个鎏金大字上。这个藏在老旧小区深处的服务中心,如今是街坊邻里最惦记的地方 —— 尤其是二楼飘出的饭菜香,成了许多空巢老人一天里最温暖的期待。
“以前烧一顿吃三顿,现在每天能换着花样吃新鲜的。”王阿婆打开食堂玻璃门时,电子屏上正滚动着当日菜单:酱鸭、清蒸鲈鱼、炒时蔬……八荤八素摆得满满当当。3秒结算的智能台弹出小票,9折优惠后的价格让她满意地笑了:“85岁的张老师更划算,只要8.8折。”
谁能想到,这片曾让社区干部犯愁的角落,如今成了养老服务的样板地。丹凤社区30% 以上是老年人,斑驳的老房子里,藏着不少像王阿婆这样的空巢老人。“要么凑合吃,要么麻烦子女,养老吃饭成了大难题。”社区书记回忆起两年前的光景,那时的旧食堂空间狭小,菜品单一,每天来的老人寥寥无几。
转机出现在2024年的标准化老年食堂改造和2025年的食安共富幸福建设。食堂被扩建成敞亮的玻璃房,后厨装上了“阳光”摄像头,专业营养师定制的每周食谱张贴在入口处。自动递出的消毒餐具、放大字号的菜品介绍、防滑地板上的黄色警示线,连盛汤的勺子都换成浅口样式每天清洗消毒,处处透着对老人的细心考量。
“小鹤管家”的送餐保温箱永远保持着65℃以上的温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送餐对象的特殊需求:张奶奶的软饭、李爷爷的免辣餐,从不出错。
王阿婆吃完饭下楼时,遇见工作人员在贴通知,“幸福里”的公告栏上,贴出的通知格外醒目:明年将新增两个助餐点。走廊里,墨香混着食堂飘来的菜香久久萦绕,那是85岁的张老师教孩子们写毛笔字时留下的味道,也是“幸福里”最温暖的气息。
这或许就是养老最温暖的模样: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一碗热饭的温度,一双搀扶的手,一群人的守望相助。在白鹤街道的老旧巷弄里,“幸福里”正把这样的温暖,细细织进共同富裕的图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