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梁之磊 记者孙开珍)全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繁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刚刚结束的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聚焦四大领域,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升级。青岛市即墨区以此为契机,“三农”在这片沃土铺展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
青岛市即墨区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党建统领、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促进点、线、面一体联动。2021年,即墨区农业总产值150余亿元,龙泉“莲花山片区”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即墨区获评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
根据青岛市“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要求,即墨坚持“规划先行、片区打造、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的理念,连续两年投入2亿多元引导资金,布局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龙泉“莲花田园”携手央企打造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
龙泉“莲花田园”模式,在即墨中部依托莲花山、莲茵河打造,主要特色是携手央企、做优山水田园、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乡风貌,重点发展特色农旅、文旅产业。先行示范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涉及12个村庄,引入央企华侨城集团成方连片塑造山环水绕、原乡复兴的“城市田园”。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区域南部以“七彩莲山”为主题,北部以“水墨龙泉”为主题,建设蜂巢酒店、莲湾美村、山水廊道、运动公园等,每个单元都有鲜明的特色主题,每个村庄都力求保持传统风貌,实现现代化重塑和保护性开发,避免同质化发展,已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好去处。
移风店“七彩田园”汇聚尖端种子企业,带动乡村振兴
移风店“七彩田园”模式,在即墨西部依托大沽河整镇打造,主要特色是抓住种业内核、汇聚尖端资源、促进种业振兴、辐射带动全国,重点发展高端种子、蔬菜种植产业,成功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其中,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是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一核引领、多点突破、全域协调”布局建设的“一核”,核心区面积1.6万亩、重点区面积3.4万亩、辐射区面积34万亩,累计引进全球排名第四位的荷兰瑞克斯旺公司中国总部等16家重点种子企业,形成500多类蔬菜、花卉种子研育展销一体的产业链,在农业部登记种子品种64个,培育的牛角椒、旱黄瓜等20多类种子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面积6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女儿村大姜、湍湾紫蒜等优质蔬菜远销韩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
灵山“花乡药谷”重点发展中药种植、中医药加工等产业,打造青岛市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灵山“花乡药谷”模式,在即墨北部依托灵山、孟沙河打造,主要特色是改革流转土地、引入行业龙头,重点发展中药种植、中医药加工等产业。灵山街道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薄弱镇街,集中流转2万亩土地,拉长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条,建成了现代化居住社区,破解了土地分散、种粮低效、农民增收等瓶颈,闯出了一条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被评为省级农业强镇,目前正在聚力打造青岛市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鳌山卫“茶香梅谷”重点发展茶叶、梅花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产业
鳌山卫“茶香梅谷”模式,在即墨东部依托崂山余脉、大任河打造,主要特色是党支部60年不忘初心、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重点发展茶叶、梅花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产业。采取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盘活村庄闲置资产,盯紧生态观光、文旅融合等元素,与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全面修复荒山矿坑,引进“梅花谷”、多肉基地、兰花基地等,打造茶文化中心,实现“梅茶双增收”。
创建“4+4”示范样板,促进全区农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
8个示范片区中,有4个片区是今年新规划的,分别是以山海经济为特色的田横“蓝湾薯乡”,沿山发展地瓜种植加工特色产业,沿海发展生态养殖,通过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以采摘经济为特色的蓝村“桃源稻香”,发展羊肚菌、水稻等采摘休闲农业,定位是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以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段泊岚“果香柳韵”,以无花果种植、加工为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村企共建为特色的金口“凤祥芹乡”,国有公司和省级龙头企业田瑞牧业合作发展,带动王圈水库周边村庄发展。
通过这些示范片区建设,串联起即墨区135个新村连片起势跃升,有效促进全区农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