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过去之“痛”与未来之“变”——新规将给餐饮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2025-11-19 15:5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夏思睿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赵宗祥)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却在餐饮行业内部激起千层浪。视频中,一家餐饮服务连锁企业的总部食品安全稽查员以顾客身份来到所属分部门店,当他脱下外套露出挂在胸前的工作证时,令门店员工大吃一惊继而高度紧张。随后,这位总部食品安全稽查员在该门店展开认真细致的检查。网友评论:“像极了学生突然在自习室看到班主任。”

1763539252626766.jpg

是什么让餐饮服务连锁企业总部的责任感拉满?又是什么让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门店高度感受到来自总部食品安全稽查员的“紧张感”?

答案就是,即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给餐饮服务连锁企业带来的“压迫感”。

这场微缩的“职场惊魂”,恰恰是当下中国连锁餐饮业变革风暴来临前的一缕微风。在过去,这样的情景很难看到,而在未来,类似的情况会经常发生——这就是《规定》带来的深层管理效应。

这部被业界视为里程碑式的规章,正以清晰的制度逻辑,宣告连锁餐饮“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并预示着一个“责任明晰”的强监管时代已然来临。从《规定》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条条直击当前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痛点”,精准回应社会关切,重点从管理架构、责任体系、运营模式、行业格局、供应链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构筑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制度体系。

毋庸置疑,《规定》的施行,必将深刻重塑连锁餐饮行业格局。

“甩手掌柜”成历史:总部责任上了“紧箍咒”

过去的连锁餐饮市场,充斥着“连而不锁”的尴尬。品牌方往往热衷于输出招牌、收割加盟费,而对成百上千家门店的日常食品安全管理,则当起了“甩手掌柜”。食品安全的重心,落在了单个门店店长或厨师长身上,导致标准执行千店千面,风险四伏。例如:“阴阳仓库” 屡见不鲜,总部规定的合格食材被门店偷偷替换成廉价替代品;“标准文件睡大觉”,总部下发的厚厚的操作手册在门店角落积满灰尘,清洗、消毒、留样等流程全凭员工“经验”和“心情”;“演戏检查”,总部有要求时,门店提前做好准备,互相演戏,应付了事。

一旦某家门店“爆雷”,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总部最常见的公关回应便是“此乃加盟商个人行为,与品牌方无关”,试图通过法律结构的精巧设计,与问题迅速切割。这种“逃责”的总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严重损毁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信誉和形象。

此次《规定》以雷霆之势,彻底“根治”了这一“痛点”。它明确要求“连锁企业总部对门店的食品安全承担指导、监督和管理责任”,并首次清晰界定了“连锁企业总部”的定义,强调其对同一品牌下所有门店的经营管理权,无论其法律归属是直营还是加盟。

这意味着,总部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品牌符号”,而是被制度牢牢地按在了对旗下所有门店食品安全负责的“第一责任人”座位上。《规定》如同一道“紧箍咒”,又像一条连接总部与门店的“责任铁索”,实现了管理的穿透。

因为《规定》从制度层面精准地抓住了连锁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牛鼻子”,所以,它将倒逼总部投入真金白银和人力资源,建立一套能够穿透到所有门店末梢的标准化、可追溯的管理体系。“管生不管养”的扩张模式,从此行不通了。

也正是因为《规定》的施行,未来,我们将看到:总部稽查队伍的急剧扩张与专业化,正如视频中“微服私访”式的检查将成为常态,且检查结果直接与门店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普及,通过可视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科技实时监控后厨温湿度是否正常、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操作是否规范、消毒设备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等等,通过AI图像识别自动抓拍员工未戴工帽、操作台面不洁等违规行为,让总部的“眼睛”24小时“在线”;加盟合同的重构,品牌方将把食品安全合规作为加盟合作的基石,写入最严格的条款,并拥有对违规门店的“一票否决”清退权。

“关键少数”上岗:责任体系不再“模糊”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餐饮连锁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常常悬浮于空中,难以落地。“人人有责”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人人无责”。董事长认为这是店长的职责,店长认为这是后厨的职责,而后厨员工则在流动率高、培训不足的现实下疲于应付。即便出现问题,责任追究也往往停留在直接操作的门店层面,难以触及真正的决策层和资源分配层。底层员工常常成为管理失序的“替罪羊”。

对此,《规定》极具创造性地引入了“人”的关键变量,强制要求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并明确了从“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的三级责任梯队。特别是“食品安全总监”一职,被赋予了关键决策层的地位,需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对食品安全重大事项直接负责,并拥有对不合格产品或重大隐患的“一票否决权”。

这相当于在企业内部安装了一个全天候的“风险雷达”和强有力的“刹车系统”。这个系统不再依赖于个人的自觉,而是由制度赋予其权威。

毫无疑问,《规定》中的上述条款是对过去连锁餐饮企业责任体系混乱、模糊、没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精准回应。新规出台前,一方面,因为责任不明确,食品安全人员就会“躲着管”;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人员的专业建议可能因经营压力或扩张速度而被搁置。比如,当需要投入200万升级消毒设备时,财务部门可能会以成本过高为由驳回。现在,制度不仅明晰了各级食品安全人员的责任,还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权威,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未来,“食品安全总监” 将成为餐饮企业的标准配置和核心高管,其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将水涨船高,从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涌入;“一票否决权” 将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例如,叫停一批来源存疑的食材入库,或暂停一家存在严重隐患门店的营业,真正实现安全优先于营收;企业决策流程将被重塑,任何涉及新店开业、新品上市、流程变更的决策,都必须有食品安全总监的合规性签字,食品安全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

运营逻辑重构: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

过去,传统的餐饮安全监管,多依赖于监管部门的周期性抽查和媒体曝光后的“亡羊补牢”,社会成本高昂。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心态往往是“应付检查”,检查一来,全员动员,卫生标准瞬间达到顶峰;检查一走,一切照旧。这种“猫鼠游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食品安全状况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针对这一“痛点”,新规的“回应”是: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风险免疫系统”。

剖析《规定》,不难发现和理解,其核心逻辑是推动监管关口前移,致力于构建“未雨绸缪”式的内生性风险防控机制;其精髓在于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这九字真箴言。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企业形成一套常态化的、可记录、可追溯的“风险免疫系统”。

日管控:如同“做操”,由食品安全员每日对后厨环境卫生、人员健康、食品贮存、加工过程等进行巡查,固化基础操作。

周排查:如同“体检”,由食品安全总监每周组织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排查,分析日管控记录,查找系统性风险点。

月调度:如同“开会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主持召开会议,审议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对周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开方下药”,调配资源,彻底解决。

未来,随着《规定》的施行并深入贯彻执行,连锁餐饮企业将呈现“管理闭环”与“数据驱动”的高效管理局面。因为《规定》从制度层面建立的这套机制,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管理闭环,它要求企业进行持续的自我检查、自我修复,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其效能远高于一年寥寥数次的外部抽检。

从中可以预见,未来,连锁餐饮企业的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数据化。每日的管控记录、每周的排查报告、每月的调度决议,都将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用于分析风险趋势,预测问题发生概率,从而实现真正的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管理。同时,这套内部管理体系所形成的记录,也将成为企业与监管部门沟通互信的基础,甚至可能成为获得“监管信任绿色通道”的凭证。

据了解,为了更好、更快地贯彻落实即将施行的《规定》,一些大的连锁餐饮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每周风险排查高层都亲自参与,每月由企业最高负责人亲自主持调度会议进行部署,让食品安全问题真正成为了董事会的核心议题,而不仅仅是后厨的琐事。

行业格局洗牌:食品安全成为核心竞争力

由于过去的“野蛮生长”,市场一度出现过“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在食品安全上投入重金、严格自律的企业,因为成本高企而在价格上不占优势,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一些热衷于营销、快速开放加盟、在管理上“偷工减料”的品牌,却能凭借低价和规模迅速占领市场,这对行业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伤害。

解决这个“痛点”,单纯依靠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显然不现实,因为逐利是企业的本质,而低价竞争又是“野蛮生长”的最快方式。对此,《规定》“量身定制”给予回应:大幅提升合规成本与运营门槛——配备高管级别的食品安全总监、组建专业的稽查团队、部署数字化监控系统、执行严格的“日周月”制度……这一切都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可以预见,连锁餐饮业未来的核心之“变”,必然是良币崛起与品牌价值的重估。

对于过去那些依靠快速加盟、粗放管理“跑马圈地”的品牌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生存考验。它们必须停下狂奔的脚步,补上食品安全这门迟来的“必修课”,否则便会面临被市场清退的命运。

反之,对于那些始终将食品安全视为生命线的优秀企业,这却是一次巨大的政策红利和正名机会。

任何规章制度的出台,目的都是驱劣促优,规范发展。对于一直重视食品安全的连锁餐饮企业而言,《规定》的施行,对他们就是重大利好。像这类企业多年来在供应链管理、中央厨房和门店标准化操作等方面的巨额投入,曾经一度被部分投资者视为“过于保守”“投资大回报小”“成本过高”。但随着《规定》的施行,恰恰构成了他们最宽阔、最坚实的品牌“护城河”。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那些管理最严、吃起来最放心的品牌时,优质企业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不仅如此,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合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估值逻辑将改变,稳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成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核心资产;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明智,他们会用消费权为安全、可靠的企业投票,食品安全将从“底线”真正变为市场竞争的“主线”。

供应链生态进化:从“价格优先”到“价值优先”

过去的“痛”,还体现在脆弱而混乱的供应体系。在过去,许多连锁餐饮总部对加盟店的采购约束力有限,导致门店为了追求利润,自行寻找更廉价但质量不稳定的供应商。这使得整个品牌的供应链体系脆弱而混乱,源头风险难以控制。地沟油、瘦肉精、农残超标等问题,很多时候正是源于对采购成本的极致压缩。

如何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规定》给予了精准回应:明确了总部主责下的供应链管控体系。当总部被赋予对全部门店食品安全的主责后,其对上游供应商的管控将发生质的飞跃。总部不能再对门店的食材来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必须建立更严格、更统一的供应商筛选、评估、准入和淘汰机制。

这一机制的建立和推行,连锁餐饮企业的供应链生态必然从“价格优先”到“价值优先”的转变。毫无疑问,未来的“变”:透明、稳定、高效的现代供应链将是连锁餐饮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

这一变化将如同涟漪般扩散至整个餐饮供应链生态。未来,源头可追溯将成为标配,从餐桌回溯到农田、工厂的全过程溯源系统将大规模应用;供应商将面临“大考”,大型连锁品牌会倾向于与规模化、标准化、有自有检测能力的头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小、散、乱的供应商生存空间将被挤压;供应链竞争维度升级,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品质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这将驱动上游的农产品种植、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一场深刻的供给侧革命。

总之,《规定》的出台,不仅是一套更严格的监管规则,更是一根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精准回应百姓“吃得放心”核心关切的“指挥棒”。它标志着中国餐饮业,正从追求“速度与规模”的青春期,迈入崇尚“质量与安全”的成熟期。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行动,对企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对监管者是重任,更是智慧;对消费者,则是期盼已久的福音。当连锁餐饮企业的总部真正扛起主责,当“食品安全总监”们开始手握重器、发挥关键作用,我们餐桌上的安全,才真正拥有了最可靠、最持久的制度保障。一个更加安全、透明、健康的餐饮消费新图景,正在这过去之“痛”与未来之“变”的变革中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