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爆虾、土豆烧牛肉、白菜炖粉丝……4月7日中午11点,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的小米行大食堂开业,20多道热气腾腾的菜肴被摆上打餐台,有荤有素,色泽诱人。第一拨客人已经走进来。
“一份红烧肉,再来个地三鲜。”小行社区时光澔韵党支部的老党员赵师傅“首尝”后评价——“热乎、营养、干净”。“平时自己在家,又洗又切又炒,吃不了多少,吃完还得收拾锅灶,很麻烦。”赵师傅一直盼着家门口有间食堂,“以后都在这吃了!”
260平方米的食堂被蜂拥而来的居民围得水泄不通。这里不设置套餐,居民可以自主“点菜”。打菜师傅忙得不可开交,“隔壁”明档厨房还在不断炒菜,一顿饭“翻台”四五次。
赵师傅给记者算了笔账:他要了一大荤一素菜,市场价为10元,但75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补贴后是7块5。“引进市民卡刷卡设备及人脸识别设备,老年人刷脸就能付钱。结算系统与南京市民卡结算中心联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在就餐时直接减免。”社区食堂工作人员介绍,60至75周岁老人可优惠1元,政府养老扶助的老人再享受每天减免5元的优惠待遇,开业前三天还有“吃多少送多少”活动。
为把这件“食事”办到更多老年人心坎上,街道、社区和运营方一道做足功课。比如,在菜品设置上,尽量少盐少油和软烂,做到一周7天不重样。细节同样被重视。台阶旁改了坡道,卫生间装了扶手,墙面、桌角均是软包,还有防滑地坪、环保材料,甚至连座椅高度、灯光亮度和菜单字号都是为老年人“定制”。而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还可以预约送餐上门。
关爱老年人的胃,也守护年轻人的舌尖。住在名城世家,工作在软件谷,王先生夫妻俩平时工作忙,一日三餐基本靠外卖。当天抱着试试瞧的态度来到社区食堂,就餐后深表满意。当天,大食堂的出餐量超过300份。
“大食堂取名‘小米行’,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小行社区党委书记谈宁给就餐的居民分享,在明清时期,小行曾是重要的粮食中转站与集散地,因粮食贸易兴盛,被称作“米行”。为与附近的米行大街(现今的雨花路)区分,又有了“小米行”之名。到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小米行”顺应时代潮流,去掉“米”字,定名为“小行”,而后沿用至今。“把‘小米行’放在招牌上,是一份文化和情感的传承。”
在推进“双托双进(托老、托小,进社区、进园区)”的努力中,赛虹桥街道进一步迈向“全龄友好”。在小行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体,幼儿托育、儿童托管、养老健康、文化休闲、心理咨询、城市书房等功能将陆续上线。包括小行社区小米行大食堂、玻纤院社区时光食堂在内,将继续优化菜品,提升服务质量,推出更多优惠活动,让全年龄段居民共享美好“食”光,共建“幸福赛虹”。(周敏 樊丽 陈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