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积蓄人才力量 共谋乡村发展——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综述

2024-10-17 15:50来源:中国财经报 编辑:魏铃杰

“农民教育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慢慢成长为了一名高素质农民。”回想起创业初期的经历,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湖南岳阳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十分感慨。从“两眼一抹黑”到“种植专家”,董敏芳靠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在家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今她创办的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现代化,这呼唤着更高水平的教育培训。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展示了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新成果,也为农民教育培训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农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的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积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本次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富有成效。2023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82.62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同时面向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在中央农广校云上智农APP上,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达到810万人,日活用户达到10万人次,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过2.3亿人次。

农民职业教育有序推进。2023年,各涉农职业院校紧扣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中央农广校在河北、江苏、山东、广西、新疆5省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行动”试点,2023年底共招收贯通学员4921人,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农广校农民中职教育招生2.4万人,在校生5.9万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

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稳定向好。在《报告》的统计对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了5.5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从事休闲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占比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此外,49.86%的高素质农民为大学生村官、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等新生力量。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农民教育培训基础的持续巩固。《报告》显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师资水平持续提高,教材建设和培育质量管理全面优化,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

培训有效 增收有方

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海南省三亚市梅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董永勤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典型代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持续充电蓄能下,如今成长为羽翼丰满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董永勤是土生土长的梅村人。“1991年,刚从学校毕业,看到周边的村庄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村民的日子过得非常红火,而本村大部分的村民却过着贫困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董永勤回忆道。

凭着一股敢拼敢闯的劲头,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决定留在本村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董永勤发现村里种植哈密瓜的潜力非常大,区位条件优越。

“第一年,我种植的哈密瓜就带来10多万元的收益。此后几年,我种植的哈密瓜一年比一年收成大。”这让董永勤有了信心,为了让更多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共同致富道路,他开始动员村民一起种植哈密瓜。

种植哈密瓜是门技术活。在种植哈密瓜的初期,董永勤也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到位、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接踵而至。

“幸亏农业专家及时来村里进行技术培训,让村民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量。”董永勤说。

此外,他还成立合作社,实现农资的统一采购和产品统一销售,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市场竞争力。他们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梅村的哈密瓜走出乡村、走向全国。

种植哈密瓜让梅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但董永勤深知村里产品结构单一、同质性较强等问题是制约梅村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带领村民种植哈密瓜的同时,董永勤还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槟榔、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产业,逐步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农业经营体系。

哈密瓜1100多亩、芒果18000多亩、槟榔500多亩、火龙果380亩……这是董永勤2013年以来,带领村民种植农作物的规模。当然,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随着农业的发展,梅村的破旧房屋逐渐被美丽的小洋楼所取代,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未来,我们将大力发展农旅经济,将热带高效农业、庭院、露营等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继续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将梅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董永勤充满信心地说。

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培育了一批像董永勤一样的致富能人,他们在乡村产业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数据显示,71.36%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给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26.54%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比2022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16.92%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5.03%的人当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农民教育培训将提质增效

专家认为,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培育体系有待强化、培育精准性需要提升;农民职业教育普遍缺乏经费支持,高职以上高层次教育供给有待加强;高素质农民在队伍发展、示范带动等方面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在产业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之间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地域差距长期存在,需要政府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扶持政策。

对此,《报告》建议,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进一步优化培育体系,突出农广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质量效果评价;强化职业教育供给,推进农民中职教育免学费,对农民接受高职教育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为农民提供终身教育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教育培训、贷款贴息、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持、土地流转优惠等农民高度关心的政策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在西部地区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产业和金融政策支持,提升他们的产业发展能力,在东北地区制定政策吸纳更多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素质农民从业,提升他们的生产技术技能、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高素质农民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发展。

今年以来,各部门各地陆续开展新的探索。如,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新增资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各地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组织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等四个专项行动,大力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将从4方面提质增效: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人才基础,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逐年向稳粮扩油保供倾斜,服务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切实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进一步强化脱贫地区人才支撑,持续为脱贫地区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形成一支具有辐射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满足脱贫人口就业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能、稳岗就业;进一步扩大农村就业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创新培育方式,拓宽培训内容,支持农民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县域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人才供给,创新开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各类人才培养,强化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农村移风易俗、参与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保护、群众体育健身等各方面培训。(张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