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显示—— 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程

2025-08-28 15:08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夏思睿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按照“补短板、塑网络、强链条”的思路,加快推进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日前,《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集中呈现产地冷链物流发展历程、现状水平和未来趋势。

《报告》显示,我国仓储保鲜设施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规模约为30742.7万立方米。其中,果蔬产地冷库规模最大,约为19131.3万立方米,占比超过60%。

农业农村部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在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提升议价能力、减少产后损耗、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全国产地冷库库容预计新增约2亿立方米,建设培育1000个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等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00个具有引领产业、辐射城乡等能力的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政策引领,产地冷链短板加速补齐

农产品冷链物流,一头连着生鲜农产品产地,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而产地是生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源头和起点,也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木桶”的最短板。

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季节、跨区域调运成为常态,但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仍有不足。加快建设产地冷链物流,能够有效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强供应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顺应农产品消费变化新趋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对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农业农村部通过中央财政建设一批、协同相关部门建设一批、推动地方财政建设一批、引导社会资本自建一批等方式,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冷链物流服务、冷藏保鲜技术等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其中,农业农村部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9822.5万立方米,支持35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建设整县推进。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塑造衔接产销地、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山西省通过近20个规模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临猗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将田头冷藏保鲜设施连接起来,鲜活农产品生产区通过“批发市场+冷库”大宗销售、“集配中心+冷库”线下营销、“前店+后仓”线上直销等渠道,让田头直接成为销售市场。四川金堂探索“村集体+村集体”“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项目联建模式,有效解决资金、用地、用电难题。广东高州建设集仓储保鲜、加工包装、直播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头智慧小站,去除“田头热”,延长农产品货架期。浙江省慈溪市推出共享冷库数字化应用,推出“冷库一张图”,有效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

全面提速,产地冷链体系日臻完善

随着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我国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总体规模持续扩大,设施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产地冷链物流网络逐渐形成。农业农村部着眼于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向中西部和脱贫地区倾斜,向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倾斜,重点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生鲜农产品上行能力和市场流通效率显著提升,分散小农户能够更好地融入生产大流通。

从区域分布来看,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设施库容方面,西部地区占比最高,超过40%。果蔬、水产品、蛋品和乳品产地冷库分布集中度高,其中果蔬产地冷库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在45%以上;水产品产地冷库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占比在60%以上;蛋品产地冷库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占比在45%以上;乳品产地冷库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在45%以上。

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运营,使生鲜农产品产后得到及时预冷及冷藏,显著降低了产后损失,保证了长途运销过程中生鲜农产品品质稳定。调查显示,使用冷藏保鲜设施后,项目区生鲜农产品贮藏期延长69-106天,贮藏平均损失率从19.7%下降到7.1%,错峰销售成为可能。2023年蔬菜平均损耗率从原来的18.95%降至6.47%,平均保存期限延长80天;水果平均损耗率由原来的20.96%降至7.03%,平均保存期限延长76天。

此外,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水平显著提高。据专家测算,2023年,我国农产品产地综合低温处理率为32%,比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为24%,比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肉类产地低温处理率为80%,比202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为83%,比202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总体看,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提升了技术装备水平,完善了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了运营管理能力,促进了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入库锁鲜、质优价美”,畅通了鲜活农产品末端冷链微循环,有效解决了产地“生鲜难鲜、未卖先损”难题。据专家测算,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减少果蔬损耗挽回经济损失达606亿元。

前瞻布局,产地冷链开启发展新篇章

当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量规模、布局结构、链条运行、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有效解决“最先一公里”短板问题。然而,对标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构建,对标农业强国建设,产地端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水平还存在差距,不少地方依然处在补短板阶段。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和高品质冷链农产品消费快速上升,冷链物流需求和市场规模仍有增长空间,需推动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均衡发展。在数量上,因地制宜建设更新产地冷藏设施、冷链运输车和相关设备,基本建成以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地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在结构上,加快补齐中西部主产区缺口较大的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藏设施短板,推广应用移动冷链设施设备,实现产地冷链物流设施与农业生产布局相匹配。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形成,正推动产地冷链物流创新驱动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绿色化、工程化、智能化产地冷链物流装备研发,从源头提升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同时,创新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产地+中心仓+前置仓”等直供直销新模式,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产地冷链物流服务共享经济模式,促进产地冷链物流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效率。

绿色低碳是农产品产地冷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冷库建设方面,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推广使用低碳冷库技术,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冷库供电,降低碳排放。在冷链运输方面,推广使用新能源冷藏车,减少传统燃油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在技术装备方面,推动冷链物流技术设备创新升级,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制冷技术,研制更加节能、环保、智能的冷链设备。在运营管理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能耗过高的问题。(侯雅洁 胡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