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川北,层层茶垄如翡翠般铺展在大巴山深处,四川万源市的茶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今年的新茶。一年前,持续的高温天气曾让这片茶乡遭受重创,三成茶园受灾,茶农损失逾百万元。如今,随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国投期货推出的“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保险”双保险模式的落地,万源茶产业迎来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为茶农稳产增收系上了“安全带”。
万源素有“中国富硒茶之都”的美誉。目前已逐步形成集茶叶科研、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园观光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25.2万亩,年产值超21亿元。
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灾害正在逐渐成为制约茶业发展的瓶颈。持续高温会导致茶树叶片灼伤、生长停滞,甚至大面积枯死,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2024年夏季,四川万源市因高温导致三成茶园受灾,茶农损失超百万元;同年,浙江、福建等茶叶主产区也因热害而减产。人工灌溉、遮阳网等传统农业防灾手段成本高且效果有限,万源茶叶迫切期待着更加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为助力万源茶农应对高温风险挑战、增强万源茶产业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在大商所积极倡导下,中国工商银行、国投期货等各方协同发力,为农户构建起双模式风险保障:一方面,由国投期货为茶叶种植合作社设计挂钩成都地区“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场外衍生品产品,约定产品期限内一旦当日14时气温突破触发值,则达到赔付条件,将高温风险转移至衍生品市场。同时,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太平洋保险共同帮扶农户开展气象指数保险。
国投期货项目负责人曹亚认为,对比大商所温度指数衍生品和气象指数保险可以发现,二者各有特色。温度指数衍生品具备交易要素灵活、交易形式多样、入场离场日期自由、结算便捷高效、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而气象指数保险则普惠易用,温度“基差”相对更小,局部地域保障精准。
曹亚表示:“温度指数衍生品覆盖大范围的高温系统性风险,气象指数保险则精准补偿万源市局部小气候差异。两者并用,是金融市场服务实体产业、服务‘三农’的积极创新和有效尝试,既保障了茶农收益,又优化了风险管理效率。”
从“靠天吃饭”到“量天避险”,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负责人付华尧心里有这样一本明白账:“原先我们种茶是‘看天吃饭’,收成是‘听天由命’。今年有了这两种模式的保险,即使发生高温减产,赔付也能覆盖大部分损失。有了这颗‘定心丸’,茶农们敢放心投入了。”
据统计,此次项目提供的保障覆盖茶园超过1万亩,总保额超过2000万元,直接惠及茶农1000余户、3000余人。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项目意义远不止风险赔付,更在于通过金融力量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生产预期稳住了——因风险可控而敢投入、敢扩产,仅付华尧一家就计划再扩种100亩;融资能力增强了——保单和期权交易确认书成为“信用凭证”,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多家当地金融机构主动扩大茶农授信规模;种植水平提高了——持续温度监测帮助更多种植户建立起更加精细化、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和操作习惯,产业发展质量持续优化。
在此次“温度指数衍生品+气象指数保险”双保险模式实践中,“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发挥了十分显著的引领带动作用。据了解,大商所于2022年发布“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该指数基于中央气象台的权威数据,涵盖全国22个主要城市,包括日平均温度、月度累计平均温度等指标,为温度敏感型产业提供了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
“温度指数的推出,为将难以量化的气象风险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国内已落地11个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产业应用,覆盖大宗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电力销售和居民生活等多个应用场景,为7000余亩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430余万元,覆盖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多个省市。(张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