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宁波海曙区它山堰村以非遗美食驱动“共富引擎”

2025-08-25 11:21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连待待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它山堰村,这个因唐代修建的它山堰水利工程而得名的千年古村,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承载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波走书和省级非遗它山庙会的传承基地。在它山堰,美食类非遗触手可及:大头菜灰汁团、阿鹅姐黄馁糕、它山堰白茶……一件件老宁波非遗美食化身甬城记忆,成为乡村食安共富建设的“引擎”,让古村焕发新生。

非遗美食:家庭作坊的“5S蝶变”

灰汁团,作为宁波地道的乡土小吃,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周静龙妻子陈巧利自幼跟随奶奶学习制作灰汁团,在耳濡目染传承了80年,2017年他们决定创立“大头菜灰汁团”品牌,旨在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宁波的传统美味。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周静龙便开始忙碌起来,煮水、加糖、调配碱水,在火候和力度的掌握下,米粉逐渐变得黏稠,当粉团呈棕黄色时,他便趁热出锅,进行搓圆塑形,让游客们能品尝到热气腾腾的灰汁团。

“前面开店,后面做糕点,楼上住人”,起初大头菜灰汁团是典型的“低小散”家庭作坊,整体卫生状况并不理想。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根据其生产环境和工艺特点,制定“一户一策”个性化改造方案,定制上墙制度、公示牌、标识等,引入视频监控系统,打造布局合理、操作规范的常态化分区责任管理模式。按照标准对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原辅料摆放、定位标识、三防设施、制定清洁责任图、清洗消毒流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添加剂管理等内容逐项评价打分,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截至目前,督帮41家食品生产小作坊提升到位,发放台账及相关标识牌140余册,该区已育成“5S”现场管理食品小作坊36家。

大头菜灰汁团小作坊已从弄堂里的家庭作坊建设成为“5S”现场管理食品小作坊,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现场会观摩点,先后被评为海曙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宁波市巾帼共富工坊,成功入围2023海曙区特色伴手礼。如今,周静龙制作的灰汁团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热门“网红”食品,最多时每天能卖出3000多盒。

非遗庙会:穿越千年的“食安守护”

鄞江它山庙会自北宋时期开始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举办庙会,现场美食类摊位人气火爆,呈现出浓厚的“烟火气”。

它山堰非遗美食大头菜灰汁团、阿鹅姐黄馁糕等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庙会上的主角,其松软与嚼劲并存的口感,令人赞不绝口。独具特色的樟村切面,色香味俱全的鄞江桥头龙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山堰白茶……绵延近2公里的澄浪潭路两侧摆放了400余个摊位,食品销售、小吃类摊位占85%。

为切实保障庙会食品安全,海曙区市场监管局鄞江所提前介入,联系市场举办方严把“入口关”,确保入场经营者证照齐全,做到明码标价。每日巡查严把“质量关”,重点从食品购进渠道、是否过期变质、现场加工制作是否规范、防尘防蝇设施是否配备到位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发现的使用过期原料加工奶茶、操作人员不戴口罩等问题,要求经营者现场立即下架、销毁或整改,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结合庙会摊位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特点,采取由经营户预先支付足额押金的办法,遇到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从摊主的押金中扣除补偿款,切实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非遗工坊:共富街区的“鄞江有礼”

今年4月21日,非遗主题“巾帼荟·非遗”共富工坊街区顺利开张,串联它山堰旅游环线中的12家非遗店铺,形成非遗共富主题街区,辐射稻香站、古镇站、梅园站11个共富工坊,打造鄞江“一街三站六类”的共富格局。“巾帼荟·非遗”共富工坊自开张以来,沿街各店铺日均客流量增长约15%,共带动65名赋闲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人均年增收3.6万元,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制作鄞江共富地图,方便游客按图索骥探店打卡。邀请邀请宁波市人大代表、本土头部网红西门町作为共富讲师,定制短视频制作、自媒体运营、直播带货等培训。现有10余位“共富合伙人”加入主播队伍,形成鄞江共富电商直播的“主播矩阵”,助力乡村“流量经济”跑起来。试水“老鄞江·云集市”专场直播,上架20个产品链接,4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超6.3万,成交订单890笔。开展网络大V游鄞江、邀你来探“坊”等活动,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共发布视频7个,小红书10余条,浏览量超100万,冲上同城热搜榜,助推“巾帼荟·非遗”街区成为海曙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当非遗邂逅美食,匠心与美味交织出别样风情。它山堰村持续引入网红乡村咖啡、围炉煮茶、茶叶研学体验等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新业态,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千年古村趟出一条食安共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