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黄石市乡村振兴“好支部”——枫树下村的振兴密码

2025-10-09 09:0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姜孝康 程华新)金秋九月,踏入鄂东南阳新县白沙镇枫树下村,满目皆诗意:沃野瓜果飘香,稻黍金黄;新铺柏油路如墨带蜿蜒,串起万家烟火;新式别墅错落其间,与赤马山和碧溪相映成趣;生态茶园叠翠,“红美人”满枝头;村民笑脸上的幸福,从眼角眉梢漾开,藏也藏不住。枫树下村,正以鲜活的姿态,铺展成一幅巨大的油画,美不胜收。

近3年来,阳新县中医院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提高政治站位,抓党建、优作风、强使命、兴产业、惠民生,多举措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绘就枫树下“锦绣图”,让百姓见证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先后荣获黄石市乡村振兴“好支部”等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夯实振兴“压舱石”

“这几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村环境卫生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跃升;听得最多的话是驻村工作队好,村党支部亲!”喜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刘合钦激情地说。

铸造头雁阵型,凝聚先锋力量。枫树下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比创新、争先行,比奉献、争先锋,比效能、争先进”活动为抓手,推进“我是党员我承诺”认岗领责,充分调动党员及村民的参与热情,形成服务村民的长效机制。通过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活动,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显著提升。

种植香稻210亩的刘合美说:“老百姓是水,村干部是鱼。”行走枫树下村看变化,变化最大的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能力与作风。

荣立精准扶贫工作“三等功”,并3次荣获“优秀第一书记”称号的阳新县中医院驻村第一书记陈思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驻点龙港镇林上村到转战枫树下村,虽然年已58岁,但仍然驻村驻心驻真情,与“红旗型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元良“珠联璧合”,构建“村党支部+党小组+群众示范户”三级组织架构,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一件件实事落地生根,绘就出新时代党群“鱼水情深”的美好图景。

“强堡垒”夯实“压舱石”,压实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岗双责”责任,通过系列活动建强“钢铁队伍”,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青年、民兵、妇联等作用,成立多支志愿队,将“组织所能”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枫树下村的男女老少舞动三条巨龙,献上《中华龙》等精彩节目,舞出“龙的传人”的豪情,跳出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留住了永不褪色的乡愁,更在县级龙舞大赛中屡获佳绩,包揽金银铜牌。

“优党风”带动“淳民风”,村“两委”班子注重将村民的自治意识融入日常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功能,形成村民自治的新风尚。同时,持续开展“春节送温暖”“三八微心愿”“六一献爱心”等活动,让村民感受到浓浓的关怀。

产业兴旺:激活发展“新引擎”

一座座青山叠翠含黛,一片片果蔬铺绿叠嶂,目之所及皆是“丰”景如画。秋风拂过,裹挟着沁人心脾的果香与蔬韵。

“荒山披了‘绿衣裳’,栽下的茶树成了‘摇钱树’。守着家门务工就能挣钱,这日子啊,真是像蜜一样越酿越甜!”年过花甲的脱贫户刘富发聊起如今的生活,眼角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谁能想到,这天旺茶园昔日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山。40多岁的陈洪进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鼎力支持下,一门心思发展生态茶产业,2019年开荒拓土119亩,村集体持股20%,带动2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谋发展,兴产业,让乡土变沃土。”刘元良深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连接生态产业链,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助力村民鼓起“钱袋子”,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步入生态产业园,“红美人”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正在桔园除草的刘元加指着果蔬说:“这137亩果蔬都凝聚着县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心血噢!”

移步光伏产业基地,一排排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总装机容量达80千瓦,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7万元。

“我入股合作社能拿分红,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务工还能领薪水,收入路子越来越宽!”60岁的村民刘修水笑容灿烂。

“说一万道一千,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陈思祇说。

“擂响产业发展‘战鼓’,掀起乡村振兴‘澎湃春潮’。”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挖土地资源潜力,创新推行“村集体+龙头带动+合作社+土地入股”模式,形成多元产业联合体:137亩果蔬、101亩杂柑、119亩生态茶园、700亩香稻、50亩稻虾共生、60亩香莲,光伏发电和“牛羊鸡猪”四大主导生态养殖同步推进。奏响新时代“田园牧歌”,带动村民家门口端稳“致富碗”,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普惠福利的‘蝴蝶效应’。去年村组集体收入42万元,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村里为大家代交100元合作医疗费用、免除卫生费等,群众直接受益23万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刘培杰介绍道。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谋划生态产业,激活了“一池春水”,搞活了经济,富裕了村民。

60岁的脱贫户刘修水说:“感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送岗位,家门口上班,月薪2400元,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干群聚力:绘就和美“同心圆”

今日枫树下,远眺青山如黛,近观碧水似玉,闻到的是清新花香,听到的是清脆鸟鸣,遇到的是一张张纯真朴实的笑脸。

老党员刘恒荣激情地说:“这两年,我听得最多的话是‘县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民办实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庄美了,生活好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面对危旧房屋等问题,县工作队和村“两委决策:“拆旧除危焕新颜。”

“开始要拆时,我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村民刘合富说。他家一栋“连三间”已10多年未居住。最终,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劝说下,他自觉拆除了旧房。

随着老党员刘合钦的危旧房被推倒,全村118处危旧房拆除工作吹响了“集结号”。

“人居环境大整治,绘就‘枫树下宜居图’。”村民刘元强笑容灿烂地说,“村庄干净了,路灯全亮了,早晚锻炼身体也有地方了……”

来到老屋湾,矗立的公德碑十分醒目,刘元勇、刘智德、刘元琪等乡贤达人捐款37万元助力美丽家园建设,整个村庄水泥路串联家家户户,道路两侧植物群落层次丰富,绿意融融。

登上“倩月涵波”龙珠亭,漫步“红色议事”长廊;凭栏远眺“如月如画”的卫生塘,近赏“洁白如玉”的新护栏与“青龙戏珠”的雕刻,静嗅“荷莲花开”的清香……一景一物皆栩栩如生,令人沉醉其间。

“有力有序搭起‘民心桥’,用心用情办好‘民生事’。”退休教师刘志明说,“路通了,办什么事都方便了。”

“打通‘断头路’,连起‘干群心’。”县中医院院长柯于麟时常带领机关干部踏田野,爬山坡,深入农家走访,打通1公里断头路、拉通2.5公里升级路,构筑3公里柏油路……道路畅通“微循环”。

关爱“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走进村里的老年儿童活动中心,象棋对弈、扑克消遣、麻将娱乐,乒乓球台旁活力十足,电视屏幕前笑声阵阵,书架上的图书任人翻阅……老人们悠然自得,孩子们嬉戏玩耍,一派不亦乐乎的热闹景象,这里早已成为“一老一小”满心喜爱的日常“打卡地”。

更让人暖心的是村里的“幸福食堂”,用一顿热饭开启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光”。每餐仅需两元,就能吃到两荤两素、干净可口的饭菜,搭配着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不仅彻底解决了空巢、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问题,更让老人们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里,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稳稳享受到这份幸福“食”光。幸福食堂,既是解决民生难题的“便民站”,更是传递乡村温情的“暖心屋”。

年轻媳妇罗丽霞说:“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县工作队和村‘两委按下人居环境‘美颜’键,从‘一片美’向‘整体美’提升,由‘环境美’到‘生活美’飞跃。”

“心系百姓办实事,件件小事暖民心。”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打造活动广场,铺设健身路径、完善污水管网,推进“厕所提升工程”、架设“连心桥”,开挖“幸福塘”、接通自来水,新建公共厕所、规划停车位,治理水港沟渠,同时,持续开展垃圾清理、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行动,实现“洁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全覆盖。通过巧借外力、整合资源,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不断补齐民生短板,让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白沙镇党委书记沈宇表示,县驻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齐心向党“强堡垒”、汇聚党群“硬核力量”,效益双丰“工联农”、驱活产业“一池春水”,和美乡村“增颜值”、绘就枫树下“诗与远方”,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