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宜昌高新区: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激活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9-01 16:36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裴蕾 记者胡毅)食品摊贩作为城市消费生态的“毛细血管”,既是民生需求的直接体现,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宜昌高新区聚焦食品摊贩“管理难、规范难、保障难”痛点,以社会共治理念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模式重构、多元协同,构建起“规范有序、安全可控、活力迸发”的食品经营生态,既筑牢了食品安全底线,又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背景:破解“两难”困局,回应发展需求

宜昌高新区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核心区,聚集了生物产业园、白洋园区等大型产业集群,产业工人、高校学生等群体超过10万人,对便捷、多元的食品服务需求旺盛。但长期以来,流动摊贩“游击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秩序、监管执法与民生需求冲突等问题,成为制约区域治理效能与产业配套升级的“瓶颈”。

一方面,分散的流动摊贩缺乏统一监管,健康证持有率不足30%,食材来源不明、加工环境脏乱等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频发;另一方面,企业员工、高校学生的就餐需求难以被现有商业体系完全覆盖,“需求端”与“供给端”的错配导致摊贩违规经营屡禁不止。如何在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激活消费活力、完善产业配套,成为高新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破解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高新区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思路,赴荆门市掇刀区考察学习“分类治理”经验,结合自身产业布局与人口特点,探索出一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径。

二、做法:三维协同发力,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

高新区立足“产业人口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从空间规划、管理机制、参与模式三个维度创新突破,将食品安全监管嵌入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全链条。

(一)规划引领:锚定“需求痛点”,构建“靶向供给”空间体系

围绕产业工人、高校学生等核心群体的分布特点,科学划定食品摊贩集中管理区,实现“需求-供给”精准匹配。

一是在企业密集区定向布局。在生物产业园东方超市周边建成首个集中区,吸纳40家摊贩入驻,月租金仅200元,重点服务土门职教园5000余名学生;目前在建白洋园2个集中区(合计720亩),投用后将覆盖泰坦科技等企业20000名员工及周边居民。二是消费场景特色打造。在生物园一路规划1000平方米的青年乐居商业广场集中区,设置50个摊位,计划9月开学后运营,结合高校学生消费习惯打造“深夜食堂”,融入地方特色小吃与青春文化元素。三是临时需求动态响应。针对建筑工地工期流动特点,在非主干道划定临时疏导点,配套水电气、垃圾处理设施,既避免占道经营,又保障3000余名建筑工地工人的就餐需求。

(二)机制创新:融合“刚柔并济”,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构建“柔性引导+刚性监管”的双重机制,既保障经营活力,又守住安全底线。一是柔性政策降门槛。推行“引摊入巷”政策,对入驻集中区的摊贩简化备案流程,初期减免部分费用;借鉴“零费用入驻+抽成运营”模式,降低商户经营成本,目前已有60余家摊贩完成规范登记。二是刚性标准强监管:实施“三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100%、经营品种符合安全标准、自备垃圾容器做到“摊走地净”。三是联动执法常态化。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安等多部门组成专项小组,建立“周巡查、月评估、季优化”机制,对无证经营、卫生不达标等行为“零容忍”,已取缔违规摊点10处,形成有效震慑。

(三)多元参与:激活“三方合力”,破解治理资源约束

借鉴“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市场筹一点”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

1.政府主导核心区建设:对青年乐居商业广场等核心区域,由管委会牵头、产投集团出资建设,负责基础配套与规范管理,目前已投入150万元完成场地硬化与设施配置。

2.企业参与配套服务:引导生物产业园停车场业主出资提供遮阳棚、水电设备,长城汽车等企业为周边集中区提供食材采购渠道,既降低商户运营成本,又保障食材安全。

3.市场力量运营赋能:引入专业平台公司负责商业街区运营,借鉴兴隆街道木屋风情街区经验,通过“经营额抽成”实现可持续运营,同时统一培训商户、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经营效益。

三、成效:多方共赢显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系列举措,高新区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营商环境优化与产业配套升级的多重突破。

(一)食品安全底线全面筑牢

食品摊贩从“无序游商”变为“规范商户”,健康证持有率从30% 提升至100%,食材溯源率达90%以上,运行以来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从72% 升至91%。集中区“摊走地净”的管理标准,也带动了周边环境卫生改善,区域市容评分提升15个百分点。

(二)产业配套服务持续完善

集中区为企业员工、高校学生提供了便捷餐饮服务,弥补了现有商业体系的供给缺口。生物产业园集中区日均服务学生3000人次,白洋园区集中区投用后将满足企业员工80% 的即时就餐需求,有效解决了“企业员工就餐难、学生校外吃饭愁”的问题,间接提升了企业员工留存率与高校服务满意度。

(三)消费活力与经营效益双提升

规范后的摊贩经营活力显著增强,生物产业园集中区商户月均收入达8000元,较之前流动经营增长40%;青年乐居商业广场“深夜食堂”未开先火,已有30余家商户预定摊位,预计年营业额可达500万元,将带动区域夜间经济增长 20%。“低门槛+强监管”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了12名返乡创业者入驻,助力就业增收。

(四)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政府、企业、商户、公众形成治理合力: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参与设施建设与食材管控;商户从“被动监管”转为“主动合规”,自发成立行业自律小组;公众通过“随手拍”参与监督,投诉量较之前下降60%,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态。

四、经验:治理逻辑创新,提供可复制借鉴路径

宜昌高新区的实践,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三点核心启示:

(一)坚持“疏堵结合”,在民生需求与规范管理间找平衡

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定式,通过规划集中区、降低准入门槛,让摊贩“有处可去”;同时以刚性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实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这种思路既回应了民生需求,又破解了“监管 - 违规”的恶性循环。

(二)推动“多元协同”,让社会力量成为治理“生力军”

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治理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市场主体、公众的参与热情,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升了治理效能。尤其是企业参与产业配套服务的做法,实现了“企业减负、商户增收、员工受益”的三方共赢。

(三)聚焦“产城融合”,将小摊贩纳入大产业服务体系

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将食品摊贩管理与产业配套、城市服务相结合,让“小摊位”成为服务“大产业”的补充力量。这种“小切口、大服务” 的思路,既激活了消费活力,又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微观支撑。

从“街头乱象”到“规范有序”,从“监管难题”到“城市亮点”,宜昌高新区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为抓手,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更以精准服务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民生温度与治理精度,为同类区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