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曹丁丁 记者李黎)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农村地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立足区域实际,坚持系统谋划、试点先行、数字赋能、社会共治的原则,积极探索构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主要经验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全链条治理新格局
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聚餐这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与难点领域,将其作为保障民生、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推进治理工作。
一是健全方案体系。牵头制定《通州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以“全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为总体目标,提出“申报备案全覆盖、现场指导全覆盖、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的具体要求,构建起以“前端备案管理规范化、中端过程监管精细化、后端风险防控常态化”为核心内容的“三端八环”全链条治理框架,为全区工作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市场监管、卫健、农业农村、公安及各镇(街道)的职责边界,确立了“属地管理为主、行业指导为辅、部门联动协同”的责任体系。特别是明确了各镇(街道)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总责,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统筹协调、监管执法、技术指导、应急处置等主要职责,确保责任链条无缝衔接。
三是全面动员部署。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全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工作推进会,对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进行集中动员和方案解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压实各方责任,为治理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坚持试点先行,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二甲经验”
为确保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二甲分局作为先行试点单位,食品协调科主动下沉指导推进,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并在全区推广。
一是前端备案实现“双提升”。二甲分局大力推广“食安联创平台”二维码备案功能,创新实施“双备案”机制,即农村厨师通过手机扫码进行线上信息申报,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进行线下现场核验,形成了“线上便捷申报、线下精准核验”的闭环管理。通过“协管员上门+村喇叭宣传+微信推送”等方式广泛动员,2025年以来,单餐50人以上家宴备案率实现100%,备案信息准确率显著提升。同时,率先探索农村集体聚餐厨师“红黑榜”动态管理,将信用良好的厨师纳入“红榜”优先推荐,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纳入“黑榜”加强监管,起到了良好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中端监管构建“闭环链”。二甲分局着力构建“采购溯源+加工监管+留样备查”的中端监管闭环。在采购溯源环节,要求厨师提前提交菜单,协管员预审并标注高风险食材,聚餐当日核验采购票据,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票单相符,有效阻断问题食材流入。在加工制作环节,严格落实“生进熟出”、色标管理、食品中心温度控制等操作规范,今年以来累计纠正违规操作32起。针对农村白事聚餐留样难的问题,通过案例宣传和责任书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取得有效进展,为事故追溯奠定扎实基础。在餐饮具消毒和食品留样环节,加强快检和监督检查,确保流程规范。建立“日常+专项”抽检机制,对不合格产品立即处置并公示结果,形成震慑。
三是后端应急突出“高效化”。二甲分局与镇食安办紧密协作,完善应急预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打造“15分钟响应、30分钟处置”的快速应急模式。通过组织开展模拟200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演练,有效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部门的协同能力,处置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指定专人实时关注相关信息,确保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此外,二甲分局还将制止餐饮浪费融入全链条治理,在备案时同步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聚餐现场加强宣传引导,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及时总结提炼“二甲经验”,通过推进会、现场交流、印发材料等多种形式在全区进行推广,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加速治理经验的复制推广和落地见效。
三、强化综合施策,持续巩固提升全链条治理效能
在总结推广“二甲经验”的基础上,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不断夯实治理基础,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推广应用“食安联创平台”,实现农村集体聚餐的线上备案、现场评估照片上传、数据统计、风险预警等功能一体化管理。利用二维码等技术简化备案流程,提升便捷度。探索推进农村家宴固定场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定期组织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农村厨师及帮厨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经考核合格后上岗。2025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多轮农村厨师培训,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强化监管执法。严格落实方案要求,加大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双随机”抽查力度。市场监管部门每月对一定数量的农村集体聚餐进行抽查,对发现问题较多的实施“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对未备案、操作不规范、食材来源不明、餐饮具消毒不合格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有力震慑。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知识、监管政策和治理成效。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聚餐举办者、承办厨师自觉遵守规定,营造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评议考核体系,实施季度评议与年度考核。运用督查、通报、约谈、提醒等多种方式,对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四、正视困难挑战,明确下一步深化治理方向
一是持续推进厨师队伍合规化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通过“地址托管”、挂靠集体服务中心等方式,解决农村厨师注册难题,明确“家宴服务”经营范围,推动厨师持照经营。建立厨师信用积分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二是着力改善加工制作环境。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家宴固定场所标准化改造建设,配备必要的存储、消毒、快检设备,改善卫生条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三是不断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持续优化“食安联创平台”功能,加强数据分析和风险预警应用。深化部门协作,特别是在食材源头管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社会共治水平。
南通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系统规划、试点探索、综合施策,在农村集体聚餐全链条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责任清晰、流程闭环、智慧高效、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弱项,全力守护好农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食品安全保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