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蛟 记者牛安春 刘延正)2024年,山东威海乳山牡蛎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年销量超35万吨,销售额突破60亿元,品牌价值达193.85亿元,稳居国家地理标志牡蛎品牌榜首。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一枚由山东履信思源防伪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履信”)研发的“液体可变色防伪标识”。
山东威海正宗的乳山牡蛎
正是这枚看似普通的标签,终结了外地牡蛎冒充“乳山正品”的乱象,让区域特产跃升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典范。它不仅重塑了一个百亿产业的价值,更让人们看到:防伪技术早已超越“打假”本身,成为守护品牌信任、保障食品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从“李鬼横行”到“正品溯源”:标签如何改写产业命运?
乳山牡蛎曾长期被“仿冒”困扰:“外地牡蛎甚至都没有在乳山海域下过水”便摇身一变成为“正宗乳山牡蛎”,以次充好的乱象不仅坑了消费者,更让真牡蛎的市场信誉受损。2021年,山东履信的防伪溯源系统落地后,局面彻底反转。
履信防伪
这套系统以“液体可变色防伪标识+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为每只牡蛎打造了全生命周期“数字身份证”:一是来源可溯:养殖阶段就记录海域环境、苗种来源、养殖户信息,扫码即可一目了然;二是去向可追:流通轨迹全程上链,从海域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清晰可查;三是责任可定:若出现质量问题,能精准定位养殖、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责任主体;四是品质可保:系统对接监管平台,倒逼养殖标准化,让消费者买到的每一只都是正品;五是效果可见:乳山牡蛎平均售价提高15%-20%,单斤最高达160元(较此前涨6倍),2024年线上主流平台市占率超70%。
技术颠覆:这枚标签为何“仿不了”
山东履信的“液体可变色防伪标识”,在防伪领域实现了颠覆性突破。它用液体呈现数字和图案信息,其物理结构与化学配方已获发明专利,衍生的识别入口受法律保护——专利期内,任何新的识别软件和扫描器都无法上线,形成了一个“闭环生态圈”,仿冒行为能被即时识破。
与传统技术相比,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人人可辨,执法有据:消费者扫码就能验真,识别结果可作为法律证据,让维权和执法不再“空口无凭”;
时效同步,杜绝翻新:防伪信息能按商品保质期设定“存活期”,比如生鲜过期后,信息自动消失,从技术上堵死“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漏洞;
入罪门槛低,震慑造假:伪造该标识属犯罪,涉案3万元即可刑事追责(低于一般假冒注册商标罪),从源头吓退造假;
独家产线,严防流入:生产线为履信公司独有,市场上买不到同类设备,假冒标签根本无法进入正规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防伪标识易被复制、信息易泄露等行业痛点。
为打磨技术,山东履信自2015年起投入1900万元,联合中科院海洋所、清华大学等顶尖机构,拿下4项发明专利、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专利,核心专利还斩获“国家优秀专利奖”。如今,其技术储备已能支撑未来30-50年的领先地位。
山东履信思源防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特聘教授于池
从“打假”到“守护”:技术背后的民生温度
山东履信的诞生,源于一场“造假之痛”。2015年,董事长于池因亲历合同假印章纠纷,深感传统防伪技术的漏洞——造假成本低、维权举证难,于是决心研发“让造假者不敢碰”的技术。
创业初期,团队熬过资金链断裂(卖掉7套房产、稀释12%股权)、跨学科技术壁垒等难关,2020年建成全球首条全自动智能生产线。而这份坚持,最终转化为守护民生的力量:
一是筑牢食品安全防线:通过“标签数量与产量严格匹配”,假冒产品因拿不到合规标签难以流入市场,在乳山牡蛎案例中,近2000万枚标签实现 “一品一码”,乳山牡蛎线上假冒基本清零;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海域环境、捕捞时间等信息,真正做到“吃得明白”;
二是为维权提供“铁证”:履信公司技术通过区块链存证,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凭证。消费者发现问题可一键投诉,执法部门凭存证快速立案,乳山牡蛎的200余起维权案件中,这套证据链让查处效率提升60%,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维权门槛。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溯源数据帮农户获得6亿余元无抵押贷款,培训让传统养殖户转型现代化经营者,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赋能+农户参与”的共赢闭环。
于池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升级技术,让标签与生鲜、预制菜“同步过期”,并打通市场监管数据,让防伪系统成为“智慧监管”的前哨,更早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一枚标签,守护的是产品的真实,撬动的是产业的信任,承载的是民生的期待。这场由技术掀起的“信任革命”,正在书写更多关于品牌、安全与振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