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昆山综合保税区5号卡口前,一辆辆满载咖啡豆的半挂卡车正排队等待入区。在距离该卡口500米处的办公楼中,昆山海关关员刘茂竹在电脑上登录“大宗商品智慧监管辅助平台”,通过卡口检查记录功能查看异常预警提示,并结合溯源码追踪分析货物实际流向——这是他与每批入区咖啡豆的“初见”。
“这个二维码是溯源码,也是每批咖啡豆唯一的身份标识。”刘茂竹轻轻点击屏幕,每批咖啡豆在数字世界留下的足迹便一一呈现在眼前,覆盖报关、运输、储存、生产、再销售各个环节,整个保税货物监管链条更加明晰。
如果时间拨回5年前,估计没人能想到,既不是咖啡产地也不是传统消费市场的制造业强县的昆山会架起一条涵盖贸易分销、研发制造、烘焙加工、品牌营销的咖啡产业链,甚至在2024年获评“国际咖啡产业之都”。
这一切要从2021年讲起——“十四五”期间,中国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作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的昆山挖掘进口潜力,将目光聚焦咖啡产业赛道。但当一批行业“头雁”企业考虑落户时,一连串课题也随之而来。
“小小的咖啡豆,牵出的是企业资质审核、检验检疫、保税监管、通关放行等问题。”刘茂竹回忆说,针对咖啡产业的监管重点,昆山海关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申报咖啡豆监管关区科研项目,“从咖啡豆的‘前世今生’到产业结构,一点点啃下知识的硬骨头,为后续监管打牢‘知识地基’。”
在昆山海关专题答疑、政策解读、技术帮扶等帮助下,咖啡企业逐渐完善产品溯源和自检自控体系,每一颗咖啡豆的品质都有了保障。如今,昆山咖啡产业“从无到有”,30余家咖啡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扎根,生豆烘焙量约占全国60%。昆山咖啡生豆进口额也节节攀升:2023年进口咖啡生豆货值达11.2亿元,同比增长223%;2024年再创新高,进口货值达16.3亿元,同比增长46%。
生豆在哪,产业链就会聚集到哪。面对产业的“拔节生长”,监管模式要更精准,通关效率也要再提升。为了更贴合产业需求,昆山海关梳理出咖啡豆进出区的13种流程脉络,优化海关账册监管模式,90%的进口咖啡生豆实现“随报随检”。“大宗商品智慧监管辅助平台”的上线,则解决了咖啡豆数量大、赏味期短、溯源难、存储检疫监管要求多等问题。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企业超70家,日均数据交互量达50万条。
这些年的变化,企业的体会更为直观。苏州名豆坊科技有限公司关务邢晓静列举了一组数据:“现在我们整体通关效率提升了50%左右,报关费用节省了75%,物流成本却下降了20%。每一个百分点都是对企业实实在在的助力。”
接下来,刘茂竹要和同事去企业回访,了解运转情况和进货计划并继续收集平台使用中的问题。回顾与咖啡豆打交道的这几年,刘茂竹感慨地说,昆山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具备完整的咖啡产业链,是“长远考量与长期坚持换来的产业醇香”。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昆山进口咖啡生豆共计15亿元,同比增长7.6%。这些来自巴西、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咖啡豆,从昆山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咖啡馆。咖啡的香气也在中国大市场中更加醇厚。(刘昕)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