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淡雅花香沁人心脾。在峨堡藏茶有限公司的金露梅种植基地,成片的金露梅灌丛迎来初花期,茶农们穿梭其间,指尖轻捻嫩芽,动作娴熟而轻柔。
金露梅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种群数量大,叶花可入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目前,当地企业已采用野生金露梅为原料,制作生产金露梅花茶、绿茶、金露梅酒等相关产品。
峨堡镇曾是丝绸南路的重要驿站,但历史遗留的砂石料厂曾让草原“伤痕累累”。2019年,祁连县峨堡藏茶有限公司被引入,在36.6公顷废弃的砂石料厂上规模化种植金露梅,为后续加工提供原料。不仅有效恢复了生态,更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渠道。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参与种植,务工群众年均增收超万元。
过去,当地藏茶制作以手工为主,产量低、销路窄,收入仅够“养家糊口”。2017年起,祁连县供电公司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在峨堡镇新架设及改造10千伏线路38千米,更换变压器5台,总计新增容量近2000千伏安。随着农网改造项目的推进,电网越来越稳定,供电充足。
走进峨堡藏茶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制茶车间,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环环相扣,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控温设备高效运转。一旁的峨堡供电所所长赵旭飞正俯身检查车间用电设备。“我们引进了自动数字化生产设备,从制茶到包装,全部由机器完成,用电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可靠的供电服务为生产加工提供了坚实保障,炒茶机同时开动也不用担心跳闸,效率得到提升。”公司负责人火博程说。
这份保障的背后,是峨堡供电所“石榴籽”供电服务网格员的精准护航。截至今年6月,赵旭飞带领团队创造了连续113个月全业务零投诉、客户满意度100%的行业标杆。他们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优势,对制茶车间、种植基地进行全覆盖走访,精准摸排用电需求,主动提供新装增容、用电检查等服务,有力推动了传统茶产业的智慧化升级。
如今,依托青海师范大学的科技成果,峨堡藏茶有限公司已成功将金露梅转化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提取物及系列茶饮产品。科研团队不断优化配方,不断开发出更多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发展路径。
在峨堡供电所113个月零投诉的优质服务保障下,一幅茶韵悠长、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峨堡古城徐徐展开。(龙存晶 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