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辽阔而肥沃的黑土地让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的大粮仓。如今,吉林省更加注意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多产粮、产好粮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通过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这是一个薄层黑土,黑层厚度约20厘米,最上面是一层腐殖质,是由秸秆残体腐烂后形成的。”在四平市梨树县的一块玉米试验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化验室主任赵鹏飞指着一处土壤竖挖剖面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探索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据悉,在自然条件下,每形成1厘米厚度的黑土层,大约需要200年至400年。尽管吉林省黑土资源丰富,但长年耕作以及风蚀、水蚀等因素,让部分黑土地变“瘦”变薄。对此,梨树县探索出以少耕免耕、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取得积极进展。
“就是用秸秆给黑土地盖上一床被子,这样风刮不走、水冲不走,而且秸秆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还保住了。秸秆腐烂后,黑土层增厚了,蚯蚓也多了,地力更强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今年全县推广这种耕作模式的耕地面积超340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在东北地区推广面积超1亿亩。
得益于重视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上良机、良技等因素支撑,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已连续4年超过800亿斤,玉米、水稻等作物产量居全国前列。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受到更好保护的黑土地产出了更多优质粮,这些好粮食如何卖出好价格?吉林省不少地方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发力,努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
走进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一穗穗玉米经过脱皮、清洗、装袋、高温灭菌等工序,成为真空锁鲜的鲜食玉米。该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告诉记者,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优质玉米在此生长拥有绝佳条件。自2012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致力于鲜食玉米的全产业链发展,从种植源头开始就严格把控玉米品质。
据统计,截至去年8月份,吉林省拥有鲜食玉米企业近150家,订单(基地)面积超54万亩,年产能达24亿穗,年产值超40亿元,农户每公顷种植效益可增加3000元。除了鲜食玉米这张“黄金名片”,吉林大米“白金名片”也格外闪亮。目前,“吉林大米”在吉林省已形成18个地理标志品牌、86户产业联盟企业、200款分级分类产品互为支撑的品牌建设格局,品牌价值高达462亿元。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连片的稻田引来众多游客观光打卡。光东村距离长白山北景区约100公里,这里拥有种植水稻的传统。近年来,光东村结合朝鲜族特色民居和稻田风光,发展起乡村民俗游。
光东村归心民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告诉记者,村里不仅建有观景台,还设置了稻田小火车和稻田螃蟹乐园等旅游项目。今年“六一”前夕,又建起一处稻田低空观光缆车,“金秋时节,我们还会推出水稻收割体验项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的同时,吉林农业还不断向高新技术要效益。走进位于吉林市永吉县的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植物工厂”,番茄植株上挂满果实。无土栽培模式、节水滴灌技术等先进农业技术被集纳在这间全自动化的新型智能温室。
“这间智能温室内布设了多个感应器和技术采集器,用来收集和分析各类植物所需的生长数据。如中午温度升高,系统就会自动打开遮阳帘,并启动喷淋装置,为环境降温。”公司总经理时瑞介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温度、湿度、营养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调整。据了解,该公司的高科技智能农业区占地3.2万平方米,是目前东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科技集成度最高、设施最现代化的全自动“植物工厂”。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2022年4月获批成立,是全国9家农高区中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农高区。按照规划,这里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心,打造粮食生产高效提质先导区、黑土地可持续发展典范区、玉米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东北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区。
成立3年多来,该农高区积极推进重大载体、创新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成介绍,他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22家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51项,已共建研发平台51个。在开工建设的4个产业园区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吸引多家种业龙头企业,建成国际种业研发中心、鸿翔种业加工厂等项目,培育引进“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7家,年销售玉米种子9000万斤,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种子集散地。(马洪超 赵淑兰 徐达 王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