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王也 曹景常)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东北黑土地是无可替代的 “压舱石”,但长期以来,“土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产后服务缺失” 三大痛点,却让这片沃土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2018 年,浩淞农业科技(大连)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农业产业化,以 “不流转土地经营权,也能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为核心思路,在东北大地开启了一场农业发展的 “破局之战”。
彼时的东北农村,土地分散问题尤为突出 —— 农户手中的耕地多则十几块、少则三五块,地块零散、面积狭小,大型农机难以施展,现代化种植模式无从落地。浩淞集团创始人黄兴华深知,要破解这一难题,不能靠 “强制整合”,必须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为此,集团创新推出 “试验 - 示范 - 推广” 三步走战略:先在局部区域选取试点地块,运用标准化种植模式与科技手段开展托管服务,用产量提升的 “眼见为实” 打消农户顾虑;再以试点为样板,邀请周边农户实地考察、交流经验,让 “一块地带动多块地” 的效应自然扩散;最后通过建立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将分散地块纳入统一规划,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集约化作业。数据见证变革:2021 年,浩淞托管的地块还多是四五亩的小户零散田,到 2024 年,单体托管地块面积已普遍达到五百亩以上,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超 40%。
劳动力老龄化则是东北农业面临的另一重困境。随着年轻人口外流,农村种地主力多为 50 岁以上的老人,“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浩淞集团以 “科技赋能 + 人才培育” 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广智能化农机设备,将传统 6 行播种机升级为 24 行高效播种机,引入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联合收割机等装备,覆盖播种、除草、施肥、收割全环节,使单人管理地块面积从传统的 10 亩提升至 50 亩以上,大幅降低人力依赖;另一方面,启动 “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 “老带新”“技术培训”“实践指导” 等方式,让年轻农民快速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同时以工业标准化理念规范种植流程,让农业生产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可控、可复制,实现 “老青衔接” 的劳动力梯队建设。截至 2024 年,浩淞已培育新农人超 2000 名,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断层危机。
产后服务的缺失,曾让东北农民陷入 “种得好却卖不好”“丰收不增收” 的困境 —— 传统 “地趴粮” 存储方式导致每年 15% 的粮食损耗,卖粮时又常面临收购商压价、资金回笼慢等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浩淞集团构建了 “收购 - 加工 - 仓储 - 金融 - 保险 - 期货” 全方位产后服务体系:在仓储环节,建设标准化智能粮仓,配备温控、通风、除湿系统,将粮食损耗率从 15% 降至 3‰,2024 年已在东北设立 6 个粮源标准化仓储设施,年收储能力达 100 万吨,为农户挽回粮食损失超千万元;在金融服务方面,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打造 “金融 + 产业 + 农户” 三位一体合作体系,为农户提供无抵押、低利率的种植贷款,同时引入农业保险、粮食期货工具,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在销售环节,依托自身物流网络与合作渠道,实现粮食 “订单式收购”,确保农户粮食卖出好价钱。吉林省白城市农户王建国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以前存粮怕发霉,卖粮怕压价,现在把粮交给浩淞,存得安心、卖得省心,去年光玉米就多赚了两万多。”
从 2018 年转型初期的 “减产困境”,到 2024 年带动超万亩耕地实现 16.65% 的增产;从服务零散小户,到整合连片大田;从单一种植服务,到全链条产后保障,7 年间,浩淞集团累计服务农户 1.5 万余户,作业面积突破 100 万亩。这场针对东北农业痛点的 “破局之战”,不仅让碎片化的黑土地聚合成 “产业集群示范区” 的样板田,更探索出一条符合东北实际、兼顾农户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径,为黑土地从 “沃土” 向 “金土” 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