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单位食堂开放 有流量更要“留量”

2025-07-17 16:54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李方冰

随着越来越多的内部食堂对外开放,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单位食堂悄然流行。记者调查发现,食堂敞开大门,方便了市民群众就餐,但同时也存在高峰时环境嘈杂、硬件设施有待加强、菜品种类变化少、众口难调等问题。

现象

各类食堂开门迎客

下午5点30分,中国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准时开餐。店长石女士正忙着将新上的菜品拍照,发到附近的居民群里——“今天有红烧鸡腿、烤蔬菜、番茄酸汤鱼、香辣牛蛙等二十几种菜品。”

食堂面积约300平方米,桌椅整齐,墙上挂着艺术画,入口处还有原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刘炽用过的钢琴,文艺气息十足。正值饭点,陆续有人前来就餐,食堂逐渐热闹起来。

顾客自助取餐后,可按照每斤33元的价格称重结账。一旁的明厨亮灶,面点师正在制作黑山猪肉馅包子,5元钱一个。石女士称,所有的调料、米面、肉等都是优选食材,吃得放心。

除传统中餐外,食堂还供应美式牛肉汉堡、日式照烧鸡饭、黑椒鸡柳沙拉等融合菜品。去年6月起,食堂晚餐时段面向社会开放,除了附近的老街坊,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

比起“后起新秀”,西便门外大街4号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302餐厅,算得上是“老派经典”。据悉,这里原为总局机关食堂,为支持北京市养老助餐点建设,2009年对外开放。

餐厅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除了散台,还设有包间、卡座,有200余种菜品、主食可供选择。为方便附近居民,还开通了扫码点餐、加菜、取餐和结算等服务,并支持外卖配送。餐厅每日中餐时间为11点至13点30分;晚餐的营业时间较长,从17点到20点30分。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些高校和企业食堂也向社会公众打开了大门。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女生宿舍被昵称为“公主楼”。楼下两层是食堂,其中一层为基本伙,不对外开放;二层为合作经营食堂,可以对外开放,但需加收20%的搭伙费。

食堂每餐提供300多种餐品,从经典的中餐八大菜系到日料、韩餐、西餐等世界各地的美食,几乎都被制作成简餐,“搬”了过来。甜品柜内,榴莲酥、蛋挞、樱花奶豆腐等,像珠宝一样排列展示,光酸奶就有十几种。因为菜品多、种类丰富,这里也被誉为“京城第一食堂”。

餐食不仅体现农大标准,价格也实惠,一盅用料扎实的佛跳墙仅28元,单人份的北京烤鸭套餐22元,一份椰子鸡火锅158元。

位于海淀区知春路的京东科技大厦,地下一层也是颇具人气的开放食堂。干净整洁的环境、新鲜丰富的菜品和高效的出餐速度,吸引了大量白领及附近居民、老人前来就餐。

食堂共分为三个区域:自选称重区提供十余种凉菜、热菜,荤素同价,每两2.98元;小碗菜区主打蒸鱼、鸡蛋羹等健康蒸菜;特色窗口则现场制作粉面、水饺、麻辣烫、石锅饭等。

记者检索发现,除了上述内部食堂之外,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堂、中国气象局食堂、国家图书馆国图餐厅、北京语言大学“清晏楼”等多家单位食堂也对外营业。

评价

菜品丰富价格感人

单位食堂普遍具有价格低、食材优、干净卫生等优势,受到社会人群的欢迎。不同类型的单位食堂为何愿意对外开放呢?

“我们附近和平里一带老小区比较多,之前总有居民前来询问,能否买些食堂饭菜。”中国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店长石女士告诉记者,后来为方便街坊,文工团决定将食堂面向公众开放。目前,食堂还与周边小区建立了3个微信群,定时发送菜品,及时回应居民的需求。

“去年11月,有博主发视频说在这里可以偶遇团长靳东,食堂在网上一下火了。”石女士笑着说,虽然靳东晚上很少来用餐,但大家热情不减。不少人在大众点评APP上留言称,食堂环境不输“网红”店,味道好吃,价格感人,每餐还有一道惠民菜可免费续加,整体体验超出预期。

75岁的附近居民马先生是食堂的常客,晚餐吃了3个包子和可续加的土豆丝。“孩子都在国外,他们知道有了这个食堂很放心。我觉得这边吃得舒服,关键是离家近,下楼就到。”马先生说。

高校食堂也在积极拥抱公众。中国农业大学饮食服务部主任肖黎表示,农大素有开放的传统,2003年,“公主楼”二层引入了合作经营食堂模式,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基本伙不断革新,提升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学校也希望通过食堂展示校园文化,推广科学的饮食理念。

肖黎认为,美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目前,农大食堂的“外来食客”中最多的是其他高校的学生,其次是附近居民。食堂还经常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融入菜品,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

“我是第一次来农大,来逛逛校园,感受一下不同学校的氛围,真是太棒了!”在食堂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小李正在品尝农大教授研发的一款大豆冰激凌,不含一滴牛奶,植物蛋白口感独特。小李还买了学校自制的果茶,里面水果搭配丰富,不含任何添加剂。

家住双榆树的成先生与女儿用餐后打包了鸡柳和面包。“我是比较信任农大的品牌,最近经常带孩子来,周末还来吃早餐。”成先生说,外面的餐厅价格贵不说,还重油重盐,这里的烹饪方式健康,类似家庭的做法。此外,学校里的运动场等也值得顺带体验。

京东食堂负责人称,京东食堂是首批开放的“海淀食堂”之一。记者了解到,“海淀食堂”是海淀区民政局于2024年打造的普惠共享餐饮服务品牌。通过企业加盟、院所开放、养老拓展、园企共享、镇村共建等模式,提供全龄全时的助餐服务。

一边聊微信对接着业务,一边大口嚼着炒饭,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先生正在快速解决午餐。“我讨厌外卖,来来回回就是那几家,都吃腻了。来食堂为了图个快捷,一会还得上楼开会。”还没等记者再发问,王先生便端着吃光的餐盘匆匆离去。

挑战

众口难调研发困难

尽管食堂对外开放有诸多利好,但在管理和服务上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对此,市民也提出了更多期待。

“下课高峰期,人流多,外来人员用餐多少受影响。部分开放比较科学。”农大大三的刘同学说,“目前学校只开放合作经营的食堂,建议食堂更新旧桌椅,扩大面积,提升大家的用餐体验。”

白领杨先生则认为,只要吃得好,一顿50元也没事,但有位老人问了他拿的菜品价格后走开了,觉得贵。“食堂周边的企业多,白领的需求和老人不同,菜品和售价可以更有针对性。”杨先生说。

记者走访发现,问题最突出的是菜品种类不足,众口难调。某科研公司职员黄先生是湖南人,爱吃辣。不过很多老人不吃辣,需要等候时机才能“蹲到”辣椒炒肉。因为加班,他晚餐也在食堂吃,但中午和晚上的菜差不多,而且像番茄牛腩等好菜不常有,要吃到还需“拼手速”。

“我喜欢中餐炒菜,目前食堂所有菜都吃过一遍了,希望快点推陈出新。”黄先生称,自从去年公司搬来附近后,他就一直在食堂用餐。最开始感觉食堂特别火爆,但随着时间推移,热度明显减了一些,可见菜品要更新得勤、变化多样、覆盖面广、搭配均衡,才能长久地留住更多顾客。

黄先生举例称,老人喜欢口味清淡的中餐,年轻人更青睐三明治、轻食、咖啡等西式餐品。此外,对于咸度、甜度、菜品软硬程度等,每个人偏好不一样,食堂要综合考虑,提供更多选择。

中国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店长石女士认为,挑战较大的是菜品研发。经过前期摸索,食堂总结了一些经验,后厨团队正汇总所有人的意见,加快菜品更新。京东食堂负责人表示,随着人气越来越旺,食堂每日进货、备餐压力不小,但大家仍克服困难,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建议

开放虽好,管理更关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单位食堂向社会开放值得肯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亲民形象,也为市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就餐选择,切实便利了群众生活。从单位角度看,开放食堂能够扩大消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服务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探索。

不过,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高峰时段拥挤、菜品更新缓慢、内部师生或职工就餐体验受影响等。这说明,开放虽好,管理更关键。

竹立家建议,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精细化管理”。比如,可通过错峰就餐、分时段开放、优化菜单更新机制等方式,平衡内部需求与对外服务。同时,要完善安保、通行、服务流程,提升就餐体验与管理效率。

“办法总比困难多”,竹立家强调,“只要公众欢迎、群众受益、社会认可,就值得坚持。关键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项民生好事办得更好。”(孟紫薇 王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