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衢州路里坑村将废弃石灰窑变成面包窑,到金华坛头村在古婺窑边建民宿与茶咖厅;从台州林坑村将“梅、茶、鸡、蜂”农业遗产文化打造成复合种养研学基地,到杭州梅林村利用屋顶光伏绿电编织出“低碳生活网”……浙江落实“两山”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村一地的变迁,更是以系统性变革,诠释着“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深刻内涵。
2025年立秋时节,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浙江的乡村,从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中、在绿水青山间寻找答案。这片土地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场跨越20年的绿色实践,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怎样的创新方案?
山川复绿,乡村重生
雨后初霁,乘车驶入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窗外的风景更显清丽。
远处青山如黛,眼前绿草如茵,游人沿着村道漫步,在村口的一块石碑前驻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苍劲的大字刻于石上,成为余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动注脚。
炸山开矿,加工水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着卖石头带来的收入,余村一度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富裕村”。但这种短暂效益,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惨痛代价。那时的村子,山体满目疮痍,长年烟尘漫天,溪水污浊不堪。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大力修复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旅游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浙江,从矿山到青山的巨变故事还有很多。上世纪9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衢州市常山县三衢山100余座石灰窑昼夜不息,山脚下的路里坑村也成了“石灰村”。“那时候的环境相当恶劣,山上都看不见植物,农作物也种不起来,水也因为污染变成了白色。”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亮回忆。
2000年前后,石灰窑陆续关停,倒逼路里坑村踏上了绿色转型之路。修复山林,复种植被,原本光秃秃的矿山一点点披上了“绿装”。村民们更是打开思路,让废弃石灰窑成了“网红”面包窑。但如今重新燃起的窑火,不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帮凶”,而是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的火种。
与之类似,在距此200公里之外的丽水市缙云县仙都街道鼎湖村,废弃岩宕被改造为露天书房、户外展厅和大型舞台,成为浑然天成的文化艺术空间。“挑起担子、迈开步子,关键是找准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是致富路上的一盏明灯。”鼎湖村党总支书记刘金彪感慨道。
20余年来,鼎湖村始终把保护好绿水青山摆在首要位置,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中创造性地推进景区有序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成为“诗画浙江”的典型代表。
农旅融合,惠民共富
浙江的乡村之美,不仅映照在绿意山水之间,更体现在农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共富生活的向往。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素有“中国禅茶第一乡”的美誉。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万亩竹海与千亩茶园相映成趣,“茶筅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金信的工作室就在这里。“我一边制作茶筅,一边向游客讲述它的历史,还带动村里30多人学习技艺、共同致富。”陈金信说。
在径山村,游客不仅能体验宋代点茶、品味径山茶香,还可购买径山红茶、抹茶等特色产品。曾经论斤卖的径山茶,如今按克出售,并通过线下体验与线上电商融合,形成茶文旅一体化新业态。2024年,全村共吸引游客30万人次,茶文化正成为带动乡村共富的“金叶子”。
“挖沙、工业污水曾经严重影响着坛头村,一场大雨后,河道里淤积着垃圾和塑料袋,河流泛红,臭不可闻……”地处武义江与白鹭溪交汇处的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历史悠久。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回忆起前些年无序发展对生态的破坏“简直不堪回首”。
近年来,村子推进生态修复、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民宿+文创”产业。曾经的“烂河滩”如今成了全国乡村湿地生态旅游样板,不仅鱼儿回来了,白鹭和天鹅也回来了。
坛头村修复后的明清古建筑群更是焕发新生,吸引了田庐文创产业园、小谢医馆、古婺窑非遗体验馆等20多种新业态相继落户。“7年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3万元提高到3.5万元。”林卫良自豪地说。
在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全国首家巧克力特色小镇落户于此。创始人莫雪峰表示,选择在家乡建巧克力小镇,是看中了这里的田园风光和优良生态,四周无污染企业,又位于省级旅游度假区,希望把巧克力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离家特别近,上下班方便,工作也不累。”两年前辞掉企业工作回到家门口就业的零售店收银员说:“收入虽比不上企业打工,关键是日子过得很踏实。”如今,巧克力小镇集巧克力文化体验、养生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每年游客人数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巧克力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村民生活“甜蜜”升级。
绿色转型,产业焕新
一颗珍珠,从蒙尘到焕新,其间会经历什么?
绍兴诸暨市山下湖镇珍珠养殖基地内湖面澄净、群鸟翱翔。然而,在10多年前,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曾长期困扰养殖户。“以前大多用鸡鸭粪便喂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开窗异味就会飘进屋里。”当地珠农回忆起过去的养蚌经历,不免汗颜。
改变发生在2017年,诸暨出台禁令对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一律关停。政策倒逼下,养殖户们的转型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对养殖尾水进行严格生态化处理、在养殖池内种净化水草、学习“蚌+鱼”“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珍珠养殖逐渐实现绿色转型。如今,在当地普遍推广的“靶向养殖”“智慧养殖”等新技术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粗放养殖,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山下湖镇的故事,仅是浙江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向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浙东沿海,传统大黄鱼养殖网箱抗风浪能力弱,一场台风袭来,往往造成大量鱼苗死亡,还带来破碎木屑、塑料泡沫等水体污染。
近年来,宁波象山县黄避岙乡对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不仅能有效地抗风浪,还提升了养殖集约化水平。
“渔船出海作业泄漏丢弃的柴油、渔具渔网、生活垃圾等不易回收,不仅损害海洋环境,还影响大黄鱼养殖品质。”从业30多年的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会长周海华如今多了一重身份——大陈岛民宿的投资者。
他介绍,当地创新打造“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通过“海洋云仓”智能装备和“蓝色循环”大数据平台,有效改良了海洋环境,使地方群众实现从“靠海吃海”到“养海致富”的转变。
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真金白银,离不开整体谋划的系统思维和紧密联结的机制设计。仙居县立足杨梅种植优势,在不同高度的山地环境配置杨梅、茶树、土鸡、土蜂等农业生物资源,创造性架构起“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层次与立体化发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丽水市青田县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油茶“小、散、弱”发展瓶颈,探索“联建联营”模式,由地方国企、社会资本和村集体合作入股成立强村公司,并设立“共富工坊”统一开展种植、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服务,推动专业分工、产销对路。旅居希腊30年的华侨季忠青正在谋划把家乡的茶油通过“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推向欧洲市场。
生态美、文旅热、产业兴,以20年为节点,“两山”理念在浙江激发的精彩“蝶变”仍在继续,一幅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冯建伟 赵炜 赵艺璇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