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不到10%的农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这种成功不是运气,经验值得借鉴。”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上,一位国际友人这样评价。
10月13日,2025世界农科创大会开幕。9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高校校长、企业家和农民来到北京平谷,为增强农食系统韧性贡献智慧。
国际代表齐聚金海湖
近800名参会者从世界各地赶到金海湖畔。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关心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创建一个有韧性的农食系统。
“纵观世界,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享受到足够的食物供应。”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开幕式上说,气候变化、地缘冲突以及害虫病、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对于农食系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全球携手面对。
会议期间将举办50多个平行论坛和边会,探讨科技赋能韧性食物系统,覆盖智能育种、农场经营、新蛋白、膳食纤维、耕地治理等细分领域。
这是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在主旨演讲环节,不少参会者表达了对中国经验的赞许。“过去40多年,中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农业转型,为韧性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用不到10%的农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这种成功不是运气,而是建立在政策投资、科技育种、机械化之上。”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Martien说,如何利用中国的经验改变农业,是大家可以深入思考的问题。
农企高校亮科创新品
人工智能(AI)成为会场的热词。“大会最大的亮点是AI,中国在该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新西兰林肯大学校长格兰特·爱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首农集团发布了人工智能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该公司多年来积累了数百万条种鸭数据和数千万条种猪、奶牛数据,蛋鸡数据更是有几亿条。“传统方式做性状测定,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通过AI可以采集到图像等不易采集的数据,提高基因组选择的效率。”首农食品公司科技信息部部长麻柱说。
WAFI还举办了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百余家顶尖的企业、高校亮出科创成果。
博览会上,一台正在测试的草莓采摘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它正用柔性三指夹爪轻轻捏住草莓。“夹爪是柔软的硅胶,尺寸可以自适应,不会弄伤草莓。”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博士刘旭赞介绍,机械臂上的双目摄像头就像人的双眼,能精准测距,目前的定位准确率在95%左右,一小时能采一亩草莓。
在平谷展区,一家企业带来了鲜嫩的盆栽蔬菜,底下的土是肥沃的黑金土,它展示的是一种神奇的发酵菌。“把农林废弃物打碎后掺入特制的发酵菌,仅用7-10天的时间,就可以腐熟成为黑金土。”北京新锦绣农业科技CEO郭轶凡介绍,这种发酵菌不需要严格的发酵环境,在户外直接堆放即可完成发酵。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平谷区东高村镇西高村开展了4年的试验,大豆和玉米亩产提高了40%以上。
“农业中关村”成果丰硕
2023年起,WAFI年年在平谷举办,搭建起国际农食系统的交流平台,短短三年已蜚声海内外。如此顶尖的农业盛会,为什么青睐桃乡平谷?
首都北京承载着“四个中心”的重要功能,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科研“国家队”和过半的涉农两院院士,农业科技创新是必须承担的使命。平谷则是京郊的农业大区,平原、山区、浅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四年前,本市以平谷为核心区启动了“农业中关村”建设。
“四年间,国家、市、区累计在核心区投入资金超50亿元,建成空间近80万平方米,吸引了首农、拜耳、博瑞迪等知名涉农企业。”平谷区副区长彭石说,几年来,平谷的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市第一。
一串亮眼的数字可以展现“农业中关村”的建设成果:平谷区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个头部企业研发中心;117个博士农场吸引13位院士和411位博士来创业。
因为举办世界经济论坛,瑞士小城达沃斯几乎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代名词。眼下,平谷正以WAFI为“世界级跳板”,打造国际化、常态化、高规格的农业“达沃斯”。(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