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广州市民方女士反映,其从某品牌快餐的面包中抠出半只干尸状蟑螂,又在呕吐物里找到另一半残体。涉事门店却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处理此事,目前“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请消费者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防线从来容不得半点侥幸,而方女士此次在食用过程中发现面包胚内嵌有蟑螂残体,意味着异物可能在原料加工或门店制作环节混入。其原因无论是面粉储存不当,或是操作台清洁死角未彻底清理,都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漏洞。连锁品牌本应具备更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却在食品中出现异物,这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对食品安全“底线思维”的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门店的应对回应。在消费者投诉后,门店虽成立专项小组,却迅速以“检查结果符合标准”为由试图平息争议。这一回应与消费者的经历形成反差,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这是涉事门店在面对危机时的套路化公关操作。在此次事件中,公众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这句“符合标准”,而是需要了解背后的真相,食品中是不是有异物、异物从哪里来、以后如何防范。
毕竟,食品安不安全,不是企业一句话说了算,需要通过透明化的生产流程、可追溯的操作记录、开放的监督渠道,让消费者真正参与到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否则,企业的所谓“安全承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话。
值得关注的,还有监管部门的处理进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已经开展了现场调查,但相关工作人员面对询问时“不了解事件进展”的回复,难免让公众担忧最终的执法处理结果。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行动,但快餐行业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操作台夜间清洁是否流于形式?食材储存温度是否严格达标?这些细节隐藏在监控拍不到的角落,却关系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此外,对于连锁品牌而言,总部对门店的垂直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加盟收费和品牌授权,更应对食品安全建立问责机制,对出现安全风险的门店实行“一票否决”,让每一家门店都成为食品安全的前哨站。
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通过多方合力。一方面,对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隐患的处理力度,对出现的问题“零容忍”,不仅要查处个案,还要加强日常监管巡查的力度,并开通食品安全公益诉讼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对食品企业而言,要像守护自家餐桌一样,把好每一道工序的关口,还可以通过AI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生产线的监控,让监控无死角、操作全透明、追溯可到底。同时,鼓励内部员工举报违规操作。
食品安全没有“擦边球”,企业利润不能凌驾于消费者健康之上。毕竟,消费者要的不仅是“符合标准”的声明,而是“放心吃”的朴素期待。(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