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7月13日,在2023年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扩大)电视电话会议上,上思县获命名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县。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年度抽检样本量超4批次/千人,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超98%、97%,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处置率达100%……自2020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上思县通过强化“党政同责”、提升监管能力、发展食品产业等举措,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和谐、关系国计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无疑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确保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上思县县长、县食安委主任王伟说。
党政同责不断加强
“食堂里的原材料采购谁负责”“食品安全员配备了吗”……近日,上思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来到上思县实验中学,开展食品安全政府监管责任、食品经营者责任“两个责任”包保督导工作,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关键要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上思县相继出台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职责分工安排等重要文件,全力构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体系,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按照“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要求,上思县将全县的4户A级主体、26户B级主体、289户C级主体、900户D级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分解细化到个人,确保工作不留缝隙,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质效。
“包保干部要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与任务承诺书》,明确包保主体,履职尽责。”思阳镇党委书记佘世廷说,今年上半年,该镇已圆满完成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工作,镇、村包保干部每季度对包保主体至少开展一次督导。
为有力督促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认识,上思县还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对县食安委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的综合绩效考核,倒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积极主动作为,拧紧食品“安全阀”。
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7月,上思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深入各乡镇集市农资市场进行农资日常监管,促进农资门店经营规范化、制度化。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既靠‘产’出来,也靠‘管’出来。”上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黄鸿翔表示,食品安全工作无小事,当地严格落实“四个最严”重要要求,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从面上来看,上思县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广大农村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三小一摊”(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小摊贩)分布散、数量多,监管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网络餐饮、订单外卖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食品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为此,上思县坚持问题导向,解难点、通堵点、治痛点,强化食物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提升全链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织牢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在源头治理上,持续深入实施农兽药使用减量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逐步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今年以来,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主体共24家,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728张,附带合格证农产品4898.7吨。
在生产经营中,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推动实施肉制品、鲜湿米粉等重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春秋两季联合专项检查,全县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严抓网络经营食品监管,要求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在网站主页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信息,建立和完善网络订餐的在线投诉和售后维权机制。
在监督抽检上,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年度抽检任务持续加码,组织开展粮食重金属超标风险隐患排查,开展冷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严防严控食品安全潜在风险。
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上思县思甜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优质大米、大香糯米、甜糯玉米、艾叶糍粑、花生油、山茶油、植物油、蜂蜜、糕点等10多种具有十万大山特色的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经过15年的培育发展,“思甜”品牌已成为上思县的一张闪亮名片,产品畅销区内外。“我们已成为一家集原料种植、科技研发、加工生产及国内贸易于一体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该公司负责人说。
作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带领职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带动2500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成功帮扶145名脱贫户。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除了聚焦“管”和“治”,还要在“产”上动脑筋、下功夫。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上思县立足资源禀赋,培育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形成了以昌菱制糖公司、上上糖业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制糖企业,有力地推动了食品产业发展。
如今,当地依托上思思甜、上思壮传等为代表的本地特色食品生产企业,打造了富硒香糯、蜂蜜、粽子等特色食品产业;培育了一批以沙糕(年糕)、压榨花生油、米粉等地方特色食品小作坊,全县获证小作坊数量增加至155家;大力发展香糯种植,上思香糯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当地香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超60%,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吕海锋 农金辉 韦世仙 李卓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