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莓采收的季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村蓝莓园里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紫黑色的果粒裹着薄薄的果粉,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农户穿梭其间忙着采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上世纪90年代陆续从国外引进蓝莓品种,到2024年底,全省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0.5万亩、产量11万吨,均居全国前列,产值突破80亿元。
这颗小小的蓝莓果,何以撬动浆果大产业?答案就藏在科技赋能的每一个环节中,科技的力量让“小浆果”长出了“大根系”,不仅稳稳扎根在黑土地,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蓝莓,原产北美,属小浆果,果肉细腻,风味独特,且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被誉为“浆果之王”。辽宁省凭借多样的地形地貌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国内较早引种蓝莓的地区之一,而产业的崛起,始于科技力量的长期积淀。
为打通从种质创新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研发,辽宁省搭建科研平台,构建起“研究所+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我们坚持科研跟着产业走,成果围着市场转,让实验室的创新真正扎根田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刘成表示,依托这些平台,科研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蓝莓设施生产配套栽培技术”中的采后修剪技术成为行业标杆,“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更是让我国在蓝莓功能产品开发领域破解了关键问题。
在种质创新领域,科研团队的成果尤为亮眼。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培育出“辽蓝513”“辽蓝515”,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团队培育出“侠女”“虞美蓝”“启明星”等我国自主研发的蓝莓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成为我国北方及南方高海拔区域的国产替代品种。
辽宁蓝莓发展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拥有国家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唯一的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农业农村部唯一的小浆果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小浆果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重点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建有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沈阳综合试验站。
大连大学蓝莓生物育种技术团队在王贺新教授的带领下,引进和保存蓝莓品种资源400余个,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圃,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获得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位居我国首位。
蓝莓成熟的时候,辽宁省蓝莓高质高效科技服务小分队在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宣景宏的带领下,来到大连森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就新品种推广、基质栽培蓝莓质量差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与服务。
这支小分队由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大连大学、辽东学院等4个单位组成,主要聚焦蓝莓产业发展,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蓝莓小分队一致认为大连大学选育的多个新品种总体表现较好,下一步应加大选育和推广力度,蓝莓新品种推广应联合省市县推广部门、头部企业,以点带面,随时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要改变果农灌溉施肥理念,减少灌水次数,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降低生产温度,增加昼夜温差。
科技赋能田间地头,让“好品种”结出“好果子”。为解决种植户技术难题,辽宁省建立了“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的推广体系,为种植户扫清技术障碍。
辽中区于家房镇于家房村的蓝莓种植户徐梁,与蓝莓打了9年交道。从最初的一个种植棚,到如今扩展到7个棚,他的蓝莓事业越做越火。他在六分地的蓝莓大棚里种植800棵树,每棵树平均能结1.5公斤果,单棵利润过百元,总利润接近10万元。这样的收益,大棚投资一年即可回本。
“刚开始种蓝莓,长势没那么好,产量低,差点就没信心了。”徐梁笑着回忆,“后来我报名参加了沈阳市‘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班,还加入了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习。老师手把手教温室栽培、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现在果子品质好,收购价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真是技术改变了收成。”
在栽培环节,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让蓝莓实现“反季节增值”。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温室蓝莓基地里,“美植袋”半基质栽培技术正在推广——一半土壤、一半基质的混合模式,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让蓝莓定植次年亩产达750公斤。病虫害防治曾是蓝莓种植的“痛点”,如今绿色防控技术给出解决方案。
在丹东蓝莓主产区,通过综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遏制蓝莓病虫害的扩散,确保蓝莓产业的稳步发展。采后处理技术的突破,则让蓝莓“好产又好卖”。在大连的蓝莓预处理中心,刚采摘的蓝莓经分拣、预冷、包装等环节,采用新型保鲜技术可延长保鲜期至35天,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辽宁省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育品种、强技术、建品牌、拓市场”的全产业链。在种植端,“蓝莓+旅游”的休闲农业模式已经开始萌芽,让游客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在加工端,开发蓝莓果酱、果酒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在销售端,借助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让“辽宁蓝莓”走向全国。这种“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模式,让蓝莓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复合型”引擎。
在庄河,“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的模式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大连来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路径创新为支撑,建成500栋智能大棚,蓝莓鲜果年产量超过400吨,有效促进优质蓝莓生产标准化。
深加工领域的科技突破,更让蓝莓产业“价值链”持续延伸。沈阳农业大学研发的花色苷稳态化技术,让蓝莓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这种从“加工稳态”到“吸收稳态”的技术迭代,不仅破解了功效成分“吃进去难吸收”的行业痛点,更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沈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斌介绍说:“数据显示,应用稳态化技术后,浆果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冷链物流、智能分选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未来辽宁省持续做强蓝莓产业,一方面强化种源自主,培育更多适应性强、品质优的新品种,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从源头筑牢产业根基;另一方面将在主产区加速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推动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以智能化赋能种植端提质增效;同时还将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不断提升加工产值,让科技成为辽宁省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蓝莓,这个原本栖息于北美森林的“浆果精灵”,如今正在辽宁这片沃土上谱写着产业传奇,在辽东半岛至辽北丘陵的中北部冷凉地区、辽南果树产业带和辽西果树产业带的“两带一区”弧线上,一个全球瞩目的蓝莓产业带正在形成。(于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