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濮水之畔的夕阳为无垠田野镀上一层暖金,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生物质能源车间里,机械臂仍在光影中舞动,秸秆与木屑在电流的精准驱动下,正悄然完成从“田间废弃物”到“绿色能量块”的华丽蜕变;不远处的千亩葡萄园已浸在暮色里,智能滴灌带刚收起最后一滴甘露,饱满的葡萄珠上还凝着水珠,在晚霞中折射出丰收的璀璨。在这片充满生机的乡村大地上,国网濮阳供电公司架起的万千银线,恰似大地的神经脉络,正以源源不断的电流为笔,在濮水两岸的沃土上,细细描摹着产业兴旺、百姓安康的时代长卷。
“电力足了,我们的‘绿色燃料’才能源源不断!”绿源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森说。作为循环经济产业的探路者,他深知稳定电力对这条新兴产业链条的重要性。
濮阳范县立足丰富的农林废弃物资源,积极布局生物质能源产业。以木屑、秸秆等为原料生产清洁燃料的生物质颗粒加工项目,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其中,张庄镇依托原有木业基础,转型发展生物质颗粒产业集群,其产品不仅替代燃煤用于本地供暖,更远销周边省市,年产值突破亿元,带动了原料收集、加工、运输等环节数百人就业。
绿源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粉碎机、烘干机、制粒机等设备高速运转,将废弃木料“吃干榨净”,转化为高热值的环保燃料。“这条生产线对电压稳定性要求很高。”白森指着轰鸣的机器介绍,“以前设备全开时偶尔会‘卡壳’。供电公司了解后,不仅升级了专线,还增容了变压器,现在3条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都稳得很!年产能提高了30%,订单更有保障了。”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过程中,国网濮阳供电公司始终“跑”在前列,为地方产业蓬勃发展充电赋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着力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依据企业特点提供匹配的优惠用电政策,降低用电成本。此外,国网濮阳供电公司还组织党员服务队上门走访,在高服务水平和快响应速度双重保障下,及时解决用户在用电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近3年来,仅张庄镇就完成电力配套设施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1.19千米、400伏线路26.84千米,新增台区29个,容量达6200千伏安。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为生物质能源、木材加工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而这样的电力支撑,不仅驱动着工业企业的提质增效,更滋养着乡村特色农业的蓬勃生长。范县王楼镇千亩葡萄种植基地里一派丰收景象。“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的葡萄挂满藤蔓,果农穿梭在田垄间忙着采摘,分拣包装后的葡萄通过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今年亩产预计能达到3000斤,按市场价算,一亩地纯收入能有2万多元!”范县葡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建军说。
截至目前,当地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预计年产可达3000吨,年产值3600万元,葡萄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果”。而这背后,离不开稳定电力的“硬核”支撑。
针对葡萄产业用电需求,国网濮阳供电公司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打出电力服务“组合拳”。强化田间电网,在种植区实施电网升级,保障智能滴灌、温控设备全天候稳定运行;筑牢保鲜根基,为冷链仓储集群铺设专用线路,定期巡视,确保冷库长效控温;畅通服务通道,开通农业用电“绿色窗口”,对合作社办电需求实行极简流程,办电时效大幅提升。每年葡萄生长关键期,国网濮阳供电公司都会组织党员服务队开展“田间问诊”,对基地配电设施、灌溉电机、冷库电路等进行全面巡检,发放《农业用电指南》,指导农户科学用电。
“上个月高温天,滴灌系统负荷增大,供电师傅们顶着烈日来检查线路,还帮我们更换了老化开关,一点没耽误葡萄浇水。”陈建军说。国网濮阳供电公司积极探索“规划引领、审批简化、信息贯通”的服务机制,简化办电流程提升便捷程度,确保客户快速用上电、用好电。
在坚强的电力支撑下,河南濮阳乡村正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布上,勾勒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图景,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构筑坚实基石。(张浦 卢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