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彭晓琴 记者程伯全)街头巷尾,卤味飘香,这熟悉的烟火气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南充市高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卤肉熟食摊贩监管难点,精准打出“准入严、监管强、责任明”组合拳,让市民手中的卤味不仅香气诱人,更吃得安全放心,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会议现场 图源:高坪区市场监管局
会议现场 图源:高坪区市场监管局
精准摸排,一摊一档。监管人员跑遍大街小巷,对全区卤肉熟食摊贩进行“地毯式”排查,详细记录经营地址、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监管档案库,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告别监管盲区。
亮证经营,标准先行。制定并公示《卤肉熟食摊贩备案基本条件》,对经营场所的卫生要求(如三防设施)、设备配置(如冷藏柜)、操作人员健康证明(必须持证上岗)等设定清晰“硬杠杠”,坚决把好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备案,杜绝“无资质上岗”。
动态核查,全程追踪。监管人员每周开展不少于2次的日常巡查,重点检查摊贩是否在醒目位置悬挂备案证明、营业执照,是否超范围经营。尤其严查原料采购的“索证索票”记录(即供货商资质、产品合格证明、购货凭证),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发现问题,立即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形成闭环管理。
协同作战,破解顽疾。联合城管执法、街道办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机制,组建联合巡查队,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的联合行动,重点整治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环境卫生脏乱差(如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等影响市容和食品安全的老大难问题。
紧盯风险,全程布控。执法人员深入后厨,高频次检查卤肉制作的关键环节。查肉品检疫合格证明,查是否使用来源不明或病死猪肉;查是否非法添加亚硝酸盐等违禁物,查食用色素、香精等是否按标准使用;查卤煮过程的温度、时间控制是否符合要求;查成品是否在规定温度下(通常要求冷藏)存放,配备温度计并做好记录,严厉打击使用过期变质原料、回收油等违法行为。
靶向抽检,精准排雷。针对市民常买的猪头肉、猪耳朵、鸡爪、鸭脖等高风险品种,科学制定年度抽检计划,重点检测亚硝酸盐是否超标、致病性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是否合格、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物(如工业染料)。2025年上半年已抽检19批次,未检出不合格产品。
抽检现场 图源:高坪区市场监管局
抽检现场 图源:高坪区市场监管局
能力筑基,法规入心。定期组织免费食品安全培训班,邀请食安专家和监管骨干,通过播放警示片、剖析本地典型案例、现场演示规范操作等方式,生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卤肉加工要点,已培训摊贩100余人次,显著提升其守法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规范在手,责任在肩。精心编制并免费发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卤肉熟食摊贩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手册》200余册,手册中清晰列出原料采购验收、加工过程卫生要求、食品贮存条件、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等关键控制点和责任清单,让摊贩明明白白知道“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履行主体责任。
全民监督,共筑防线。在各大市场和摊贩集中点公示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电话(12315),鼓励市民拿起手机,对发现的食材不新鲜、环境卫生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随时“随手拍”举报。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并反馈结果,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氛围。
下一步,高坪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开展“回头看”检查,严防问题反弹。同时,积极探索“智慧监管”新路径,如推广使用电子溯源系统记录原料采购信息,试点“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加工过程更透明,致力于构建卤肉熟食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卤味”,让安心与美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