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退役军人赵恒磊:从军旅硬汉到乡村振兴尖兵,用初心续写担当华章

2025-08-10 13:00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孙涛)赵恒磊,曾用名赵发春,一位经过15年军旅生涯锤炼的退役军人,现任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熊畈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他在军队历任战士、排长、军医、管理员;到地方恰逢机构改革,先后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工作过。然而,无论身处军队还是地方,无论岗位如何变换,那身军装赋予他的勇敢与担当,早已融入血脉,支撑着他在人生征途上,自强不息,砥砺奋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勇毅担当,危机时刻挺身而出

峡谷激流勇救科考博士。1998年,赵恒磊作为98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员,随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过一根独木桥时,国家科考队地理学博士失足落水,被激流冲走,情况十分危险,危急时刻赵恒磊挺身而出,冲入水中,挡住激流冲下的队员,并指挥岸上的人员抛绳索救护,使得一场险情化险为安。

这一幕,正好被中央电视台记者记录下来,因为是当年科考行动中最惊险的一个镜头,所以作为片头在每晚新闻联播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专题报道中滚动播出,展示了一名军人勇敢、沉着、担当的品质。

街头车祸紧急救助伤员。1999年,赵恒磊在湖南省郴州市工作,4月5日晚上,赵恒磊与朋友在街道上听到车辆撞击声。隔马路望去,一名男孩大腿股骨穿破裤子露出约30厘米,出血严重。当时肇事车辆已逃逸,另有两名伤员亟待救治。

赵恒磊果断拨开人群,拦下一辆的士和一辆三轮摩托,劝说司机救助,将边斗乘客请下后,亲自抱着断腿男孩上车,将三名伤员紧急送往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到院后他协助救治、办理手续,直至所有伤员脱离危险才悄然离开。

列车广播响起后的医者担当。有一次,赵恒磊乘坐火车时,列车广播突然响起:“某车厢有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医护人员救助!”赵恒磊立刻起身赶往现场,只见一名乘客因疑似癫痫突然痉挛摔倒,情况紧急。作为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军医,他协助指导乘务员做好防护和观察,直至患者症状缓解。

另一次,广播再次呼救:“某车厢乘客突发剧烈腹痛!”赵恒磊赶到后判断为疑似肾结石引发的肾绞痛。他一边轻声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一边指导采取缓解疼痛的体位,配合乘务员做好应急处理,获乘务员和列车长的赞许与感谢。

笃学实干铸初心:从军营到岗位的成长进阶之路

离开摸爬滚打了15年的军营到地方,赵恒磊开始也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但他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从零起步啃下文字硬骨头。起初,单位把他安排在办公室,没有从事过文字工作的他,为了写好工作总结,把新中国成立后从周总理到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浏览学习了一遍,对写好总结材料的结构、内容、笔法有了较深的认知,渐渐经他之手撰写的材料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为了做好领导交给的新闻宣传工作,他自费购买新闻写作专业书刊,深入学习《中国医药报》和《中国食品安全报》的内容特点和笔法,完成了从数十篇稿件石沉大海到每年在国家级媒体见报十几篇稿件的质的飞跃,他所撰写的《一封感谢信》受到中国医药报总编的高度好评。

学无止境:笔耕不辍斩获征文佳绩。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难免会参加一些征文活动,他在工作之余对如何写好文章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恒磊的文章逐渐在区级征文活动中获奖,多次获得一等奖、优秀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历历往事浮眼前,绵绵不尽东湖情》荣获首届“东湖往事”征文唯一的一等奖,并获5000元奖金。此后,赵恒磊又获得过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受邀请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颁奖典礼并领奖。

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破解执法难题。后来,赵恒磊工作调动到基层所,岗位从内勤文员转到外勤执法,工作内容、性质都发生转变,他又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成长期,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没有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后居民住宅楼下新建餐饮服务项目的法律问题,各方说辞不一、不同人员的理解不同,具体操作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成了一个普遍困扰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律问题。为了求得甚解,理清这一法律问题,赵恒磊在向多方咨询未得到明确回复的情况下,以一名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向生态环境部提出了这个问题,终于得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的明确答复和书面回复,自此基层执法工作有了明确法律依据可依。

业精于勤:履职陪审彰显责任担当。赵恒磊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颁布后,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首批人民陪审员,在陪审工作中他依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相信业精于勤,积极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程序,勤与法官沟通,勤于请教学习、听取多方意见,努力克服陪而不审、说外行话、不着重点、审而不议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快速了解案情、抓住重点、大胆提问,既保证庭审的量,更保证庭审的质,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陪审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驻村深耕显担当,实干托举乡村振兴路

2021年,赵恒磊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乡村振兴工作,任新洲区旧街街熊畈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两年届满时,被武汉市组织部和市乡村振兴局表彰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如今,他已在乡村振兴的岗位上干满了两届四年,有一些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心得,注重与村民交朋友、与脱贫户拉家常,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了解实情、听取民意,讲党课、谈历史、说现实,到位不越位,与村“两委”共同做好乡村建设。他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上,将产业振兴与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相结合,在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上作好文章。

因地制宜,用好祖辈留下的一方水土。赵恒磊在走访交流中与有关业主一起考察了熊畈村的水土,一条水量比较充沛的土河从村边流过,给村里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村里有大片的平地农田,经过整治的高标准农田比例大,且水源的上游、村里的土地上都没有开过矿、建过化工厂之类对环境有潜在危害的工厂,因此村里的水土没有受到过重金属污染,其它污染损害也较小,具备较好的水土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应该走绿色食品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多用有机肥,引入益生菌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农业模式,争取拿到绿色食品认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土地流转,以产业振兴带动五个振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失,之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需要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才能与现代经济相适应,这就需要土地流转、引进产业,这也是将产业振兴摆在五个振兴之首的原因。熊畈村的土地在历届村”两委“和工作队的推动下,已经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产业项目涵盖虾稻种植、水产养殖、果园采摘、油茶基地、生猪养殖、肉鸽养殖等种类。

牵线搭桥,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2年春耕前,赵恒磊带领驻熊畈村工作队依托洪山区地域优势,动用私人关系,通过各个渠道,邀请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水稻专家万丙良、李进波研究员一行来熊畈村指导水稻种植,并引进省农科院推荐的优质稻种试种。当年为了检验到底哪一个品种的种子好,有意分三块田分别试种了3个品种的稻种。经过实践检验,省农科院粮作所推荐的稻种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达到亩产1000斤以上,且口感较好。此后,赵恒磊继续穿针引线,每年邀请省农科院粮作所的水稻专家来熊畈村调研指导虾稻种植产业,以期通过农业科技保障粮食种子安全并促进乡村振兴。

赠送稻种,让“藏粮于技”落地生根。为了推广省农科院粮作所培育的优质稻种,连续三年,赵恒磊自己掏钱购买了价值近9000元的优质稻种,赠送给村里粮食种植产业,同时赠送部分稻种给莲花塘村等兄弟村试种,以期扩大优质稻种的种植面积,助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

服务产业,尽绵薄之力解决实际问题。赵恒磊带领驻村工作队主动联系熊畈村各个产业业主,深入调研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在翻地、插秧、收割等农忙时,请工较多,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工作队安排队员专门负责后勤伙食,让技术员和农工上岸洗了手就能吃到热的饭菜,吃完了接着干。

喜获证书,绿色食品发展终梦想成真。2023年6月,熊畈村产业武汉宜稞生态农业合作社虾稻种养基地的虾稻米、蛙稻米、长粒香米、猫牙香米、晚熟中灿米5种农产品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成为新洲区第一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的粮食种植产业,赵恒磊和工作队员由衷地感到高兴。

近两年,在赵恒磊的持续努力下,新洲区熊畈村又新引入了种粮大户佛红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一举扩大了约500亩。如今,熊畈村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的根基进一步夯实,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步迈进。

初秋的午后,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赵恒磊站在田埂尽头,双手叉腰望向远方——连片的稻田如波浪般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晃,远处的虾稻种养基地里,农户正忙着抽水灌田,田埂上的野花伴着泥土香扑面而来。

风拂过稻浪,也吹动赵恒磊鬓角的白发,这位老兵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嘴角扬起笑意——这片他用脚步丈量过无数次的土地,正以稻浪翻滚、产业兴旺的模样,回应着他对“初心”二字最质朴也最生动的诠释,续写着“退伍不褪色”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