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阳阳 记者王再明)10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自治区食药安办公室副主任、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云飞表示,今年以来,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重视下,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在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遵循,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全区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成果理应由全区人民共享。希望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再接再厉,继续协同配合,全力服务全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合规经营,共同守护好全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组织领导,食品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
完善了食品安全责任机制,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全面建立了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协同、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印发了《自治区食品安全事故、舆情事件查处挂牌督办和约谈办法》《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推动食品安全责任落地落实。优化了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按照因地制宜、结果导向、放管结合、减负增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了食品安工作能力水平。
强化过程管控,全链条防线进一步守牢
在源头治理方面:持续开展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对10.5万亩安全利用类耕地、1.29万亩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了安全利用措施,全区已实施绿色防控面积5700万亩,统防统治面积5607万亩;深入推进了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对11个重点品种开展了重点整治,总体合格率达到99.6%;落实了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区1965个应落实合格证生产主体全部实行合格证制度,累计开具电子合格证12.1万张。
在过程监管方面:建立了“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策”风险排查机制,及时排查风险,有效消除隐患;实施了食品小作坊园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小作坊园区建设规范等13项地方标准,启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小作坊园区19个,培育“精特美”食品加工小作坊12家,小作坊提档升级32家;持续推进农批市场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已对15家农批市场完成验收;深入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学校食堂覆盖率100%,养老机构覆盖率75.92%,医疗机构覆盖率65.19%;开展了“随机查餐厅”行动,推进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扎实推进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查获走私羊肉等食品2600余公斤。实现食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监管的无缝衔接,严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切实提高了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水平。
聚焦民生关切,专项整治成效进一步明显
开展了“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整治,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个。开展了肉类产品专项整治,立案调查73件,责令停产1家。开展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问题治理,检查相关企业476家,立案查处12家。开展了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改造学校食堂642家,排查各类问题1301个,通过公开通报、专项通报、批评、教育等方式追责问责学校和个人142起。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和“昆仑2024”专项行动,共查办食品案件6045起,破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15起,涉案金额4.56亿余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获批建设牛羊乳肉制品风险防控与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自治区首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支持生鲜乳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助力获得项目补贴1.4亿元,推进生鲜乳企业提高生产效能和产品品质。积极培育食品加工方向创新型企业,已培育创新型企业4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户。强化“两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全区已认证绿色食品企业768家、产品2113个,认证有机农畜产品企业416家、产品2176个,名特优新农畜产品认证总数达818个,全国排名第一;蒙”字标获证企业65家、认证产品681种,同比增加182%、167%,获地理标志商标185件,有效助力全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