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增”出沃野千顷,“减”出发展新机——阳新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纪实

2025-10-25 10:01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肖文敏 梁淳 程华新)涌潮漫卷鄂南,沃野铺展希望。

10月23日,走进阳新县原种场的坑塘改造施工现场,热腾腾的建设气息扑面而来:挖掘机挥舞钢铁长臂破石掘土,履带碾过处扬起的尘土里,藏着土地重生的力量;推土机往来穿梭,将凹凸地块修整为层层规整的田垄;工匠们弯腰弓背,指尖翻飞间,灌溉沟渠的砖石墙体渐次成型。机器轰鸣、铁锤叮当、人声吆喝,交织成一曲激昂的施工“交响曲”,奏响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奋进强音。

“我们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干!”施工现场负责人张赟抹去额头汗珠,语气坚定。施工队正全速冲刺,确保11月初项目全面竣工,绝不错过秋播油菜的黄金时令。这忙碌的场景,正是阳新县深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生动注脚。

近几年来,在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黄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精准指导支持下,阳新县锚定“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带动农民增收”三大核心目标,以“地毯式排查”摸清资源家底,以“真金白银”激发基层活力,以“效益优先”赋能乡村发展,在“增”与“减”的辩证施策中精准发力。2021至2024年,全县坑塘改造、荒地复垦等项目推进速度较2020年提升30%,成功走出一条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双赢之路。

减”去模糊底数,“增”出精准清单——细致排查锁定“潜力股”

“以前说起全县可改造的坑塘、荒地,都是大概数、模糊账;现在每个地块的位置、面积、土壤条件、利用现状都一清二楚,就像有了一张精准的‘耕地潜力电子地图’!”阳新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君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层数据,言语间满是自豪。为破解耕地后备资源“底数不清、分布不明、潜力难估”的难题,阳新县创新构建“1+2+N”数据整合模式,让耕地后备资源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量化”。

“1”即依托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实时对接国家耕地数据库,筑牢数据权威性根基;“2”即叠加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图,通过精准比对追溯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摸清资源演变规律;“N”即整合生态保护区、河湖蓝线保护区、允许建设区等多个专项规划图层,精准剔除不可改造的生态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上,阳新县启动坑塘水面潜力地块专项摸排行动,工作人员深入全县各村组,逐地块实地丈量、拍照存档、标注属性,实现可利用后备资源“应查尽查、不留死角”。

数据见证实效:通过系统排查,阳新县精准锁定坑塘水面潜力地块4343个,总面积达6.39万亩。其中,30亩以上集中连片地块375个、面积4.3万亩,具备规模化改造条件;30亩以下零散地块3968个、总面积2.09万亩,可结合镇村产业布局灵活开发。这份详实的“底数清单”,既绘就了耕地补充的“目标图”,又制定了后续工作的“施工图”,为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筑牢数据根基。

“减”去观望心态,“增”出良性循环——真金白银激活“热情源”

“刚开始听说要改造村里的老坑塘,大伙儿心里都犯嘀咕:改造资金从哪来?改完之后能有啥实实在在的效益?”城东管理区良种场场长柯晓军回忆起项目初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为打消基层顾虑,充分激发各镇场区推进耕地补充项目的积极性,阳新县精准出台《耕地占补平衡(坑塘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银”的硬核奖补政策——明确每亩新增耕地8000元的投资标准,再按工作实绩发放奖补资金,让基层干事有动力、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真投入换来真成效。目前,阳新县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0491万元,有效带动各镇场区主动谋划、快速推进坑塘改造、荒地复垦等项目,“十四五”期间共已生成耕地指标13307亩。这些新增耕地不仅稳稳守住了全县耕地保护红线,更成为重点项目用地的“保障线”:阳新县职教园、第四中学、经济开发区扩园等一批民生工程与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背后正是耕地占补平衡提供的坚实用地指标支撑。

更值得称道的是,阳新县创新构建“县级奖补+省市统筹”的资金循环机制:省级每年统筹全县入库耕地指标的15%,按旱地每亩5万元、水面每亩10万元给予补偿;市级每年统筹20%,按旱地每亩3万元、水田每亩4万元给予补偿。这一机制可实现对县级奖补资金70%以上的有效覆盖,形成“县级先投入激励、镇区培育新增耕地、省市再补偿反哺”的良性循环,彻底破解了耕地补充工作“投入难、难持续”的瓶颈,让“有钱干事、持续见效”成为现实。

“减”去低效用地,“增”出多重效益——塘变良田掘开“富裕路”

“以前这705亩坑塘,就靠9户村民零散养鱼,水质差、产量低,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改造成高标准良田,发展‘香稻+龙虾+油菜’立体种植模式,亩产龙虾80公斤、香稻600公斤、油菜150公斤,亩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效益整整翻了5倍!”说起浮屠镇北煞湖农场的华丽蜕变,农场负责人胡开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正是阳新县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实现“低效用地提质增效”的生动典范。

在耕地补充项目推进过程中,阳新县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增产与增效同步”的原则,不仅注重耕地面积的“增量”,更追求利用效益的“提质”。针对改造地块,同步配套建设机泵站、灌排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将昔日“废坑塘”“荒草地”彻底改造为“灌排畅、路相通、能机耕、易管理”的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合作,大力推广“水稻+龙虾”“小麦+油菜”等复合种植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实现产出效益最大化。

北煞湖农场的蜕变颇具代表性:改造前,单一鱼类养殖模式下,每亩年租金仅300元;改造后,通过“稻虾共作”模式,每亩年租金提升至5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近14万元。更重要的是,农场吸纳周边20余名农户稳定务工,每人每月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务工收入,让村民实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双重增收。

如今,这样的蝶变正在阳新县遍地开花:兴国镇宝塔村将80亩废弃坑塘改造成“藜蒿+香稻”基地,亩均年增收入1500元;排市镇把210亩荒地打造成“稻油”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观光农业,实现“农业+旅游”融合增效;木港镇通过连片改造,建成千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打响了本地优质大米品牌……据统计,全县已改造的耕地地块,平均亩均产值较改造前提升40%以上,真正实现了“地增产、民增收、村变强”的美好愿景。

从“底数精准摸排”到“资金机制闭环”,再到“效益全面提升”,阳新县以“减短板、增优势”的系统思维,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注入了可持续的生命力——既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的“硬底线”,又有效破解了重点项目用地的“紧约束”,更成功蹚出了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的“新路径”。

“当前,2025年2000余亩耕地补充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阳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明正良表示,未来,阳新县将持续深化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以更实举措盘活土地资源,让每一寸良田都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沃土”、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