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李方冰) 10月16日——17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大会以“强化食安监管信息互联共享 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180个市、区、县市场监管和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及50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共计350人集聚一堂,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16日下午,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永生出席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工作大会并作主题演讲。
会议伊始,刘永生阐述了“青神”县名的历史渊源。四川青神是千年蜀乡、岷江之畔—“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青神,因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青年苏东坡在此求学成才,与王弗“唤鱼联姻”缔结千古佳话!青神竹编,与蜀绣齐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巧夺天工的竹编“国礼”到引领绿色消费的竹本色生活用纸,青神人以竹为媒,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完美融合,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美学的创新活力。
刘永生表示,近年来,青神县始终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以服务促监管 寓监管于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监管局限,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开展监管服务,构筑多方联动、全域参与的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人少事多、盲区难消、参与不足”等监管难题。随后,他详细介绍了青神县在实践中的“三化”创新举措。
数字化赋能,织密智慧监管“一张网”
建强“智慧中枢”,实现监管全域覆盖。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建设青神县质量安全基层治理系统(“青质安”),设置主体端、治理端、监管端和消费端四个端口,将全县100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数字监管平台,实行“监管+处理+投诉”一体化,实现传统监管向数字监管转变。
布设“智能哨兵”,压实主体安全责任。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模式,在养老托育机构、学校等重点集中用餐单位厨房监控新增AI抓拍功能,自动识别环境卫生、过程控制不合规等行为,实现秒级响应、即时告警、智能推送、“喊话”整改,进一步压紧压实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违规行为同比下降36%。
多元化参与,下好社会协同“一盘棋”
筑牢“基层前哨”,延伸监管触角。依托基层治理体系,以网格员、片长、村社干部等为主体,组建112人的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并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县组织统筹、乡考核管理、村协助落实、协管员风险排查”的四级联动机制,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常态化、网格化监管。今年已收集处理问题线索70余条,其中立案调查5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
激活“移动探头”,汇聚民智民力。选聘一批职业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服务意识突出且愿意参与社会公益的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纳入全县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范畴。建立问题线索反馈机制,搭建部门、平台、骑手三方联动平台,及时收集处理外卖骑手反馈问题线索160余条,打造“青骑先锋”红色品牌,推动更多社会力量从食品安全“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监督者”。
精准化防护,修筑前瞻预警“一道墙”
聚焦“一老一小”,筑牢重点人群防护墙。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深入老年大学、村组院坝、校园课堂等,开展“守护‘夕阳红’·食安伴我行”“食安护校·健康‘童’行”专题宣讲活动30余场次,引导老年群体正确认识保健品、提升防骗意识,引导学生辨别“三高”“三低”食品、培养科学健康饮食习惯,打造“黄鹤垂髫情,健康‘食’尚风”食安宣讲品牌。
强化“靶向预警”,提升风险防控前瞻性。充分发挥县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要求,完善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结合热点问题、高发问题,以“发点球”形式及时发送食品安全风险提示、三书一函12期,督促成员单位落实行业主管责任。依托门户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在重大节假日、春秋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前,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30余期,引导群众科学选购、健康消费。
在总结发言中,刘永生概括道,青神县通过“数字化赋能、多元化参与、精准化防护”“三化”并举,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覆盖,食品类投诉件同比下降43.3%,在全县形成了“人人都是监督员、处处都是监管点”的共治氛围,成功构建起基层食品安全长效治理新格局。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