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刘志刚 刘建斌)在河南辉县南太行山脉的红岩绝壁间,14亿年形成的石英砂岩如刀削斧凿,垂直的崖壁上,一个个蜂箱似跳动的音符,点缀在险峻的峡谷间。这里海拔1000米,是省级北方中蜂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司栓保与中蜂相守的“战场”。作为中蜂养殖第五代传人,他带着140余年的家族养蜂技艺,在悬崖之上书写着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故事。
图说:司栓保在观察蜂长势
司栓保的养蜂情缘,始于幼年的耳濡目染。出生在辉县市沙窑乡南窑村的他,自小跟着父亲在山间穿梭,看着祖辈传下的蜂箱里,成千上万只中蜂忙碌地进出,酿造出琥珀色的蜂蜜。“祖上从清朝就开始养蜂,这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这句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司栓保心底最深的执念。成年后,他曾在外闯荡,但2003年,看着家乡的山水与闲置的养蜂技艺,他毅然返乡,成了罗姐寨乡村游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农家乐,用山里的蜂蜜、野菜吸引游客,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南太行中蜂的存在。
2005年至2008年,司栓保受聘于万仙山景区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他发现,随着生态环境变化和外来蜂种冲击,家乡的本土中蜂数量逐渐减少,而中蜂作为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不仅是生态授粉的“主力军”,更是传统养蜂文化的载体。“必须保住本土中蜂!”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强烈。2017年,他拿出多年积蓄,成立辉县市罗姐寨种蜂场,正式踏上中蜂保种繁育的道路。彼时,新乡市尚无专业中蜂种蜂场,司栓保的举动,填补了当地中蜂育种的空白。
养蜂难,在悬崖上养蜂更难。南太行的红岩绝壁虽生态纯净、植被丰富,是中蜂理想的栖息地,但陡峭的崖壁也给养蜂带来了诸多挑战。每天清晨,司栓保和妻子便背着工具,沿着狭窄的山路爬上悬崖,检查蜂箱、清理巢脾。“爬崖还是有点怕,但这些蜂就像孩子一样,得看着才放心。”妻子的话语里满是牵挂。2024年,央视农业农村频道记者探访时,曾记录下这样一幕:司栓保踩着崖边的石缝,一手抓着岩石,一手托着蜂箱,脚下便是数十米深的峡谷,稍有不慎便有坠落风险。可对他而言,这样的攀爬早已是家常便饭,“只有在悬崖上,中蜂才能远离污染,保持野性,酿出的蜜才是最纯正的。”
2019年,是司栓保养蜂事业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牵头成立河南省第一家省级中蜂保护区,将南太行中蜂的保护从“个人行动”升级为“官方守护”。同年11月,凭借扎实的养蜂技术,他受邀为新乡市各县区养蜂户讲课,把悬崖养蜂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以前养蜂全靠老经验,听了司老师的课才知道,中蜂育种还要讲科学。”一位养蜂户的话,道出了司栓保技术推广的意义。2021年,罗姐寨种蜂场获批国家二级种蜂场,成为中蜂保护区内首家保种企业,这意味着,南太行中蜂的保种繁育有了更专业的平台。
然而,悬崖养蜂的挑战从未停止。2024年春夏之交,一场危机悄然降临——蜂群频繁飞逃。“每次飞逃,一半的蜜蜂就没了,一年的心血可能白费。”杨风云急得睡不着觉。司栓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顶着烈日,逐个检查悬崖上的蜂箱。“一开始以为是蜂王老化,换了蜂王还是不行。”他没有放弃,而是蹲在蜂箱旁观察了整整三天,终于发现了问题:飞逃的蜂箱都格外狭小,蜜蜂挤得满满当当,“就像人住不下房子要搬家,蜜蜂没空间了,自然要飞逃。”
找到症结后,司栓保立刻行动。他将小蜂箱全部换成大蜂箱,给蜜蜂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又琢磨出一件“法宝”——淘气(一种特殊的蜂箱配件),安装在蜂箱外侧,如同给蜜蜂设置了“避风港”,减少飞逃的可能。“现在蜂箱里不挤了,蜜蜂安心采蜜,蜂蜜产量也稳了。”看着蜂箱里忙碌的中蜂,司栓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2022年,他的蜂蜜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鉴定中心鉴定,获评“名特优新农产品”,这是对他悬崖养蜂品质的最高认可。
从个人养蜂到行业引领,司栓保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他当选辉县市年度十大蜂云人物;2024年6月,他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国家头雁计划河南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计划”培训,把先进的农业理念带回深山;同年7月,他成功申报为辉县市土蜂养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让百年养蜂技艺有了“官方身份”;2025年3月,罗姐寨种蜂场获批新乡市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培养养蜂人才的“摇篮”;6月2日,他的土蜂养殖案例被中组部推选为乡村振兴典范,在中组部官网上宣传,还成为远程教育学习课题,让悬崖养蜂的故事走向了全国。
如今,站在南太行的悬崖边,司栓保望着绵延2.5公里的蜂场,眼中满是坚定。“我这一辈子,就做两件事:一是把中蜂保住,二是把养蜂技艺传下去。”他不仅自己坚守,还带动周边村民养蜂,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让悬崖上的“甜蜜事业”成为引领一方经济的支柱。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跟着他学习养蜂技术,百年非遗技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夕阳西下,红岩绝壁被染成金色,蜂箱旁的司栓保仍在忙碌。他的身影与悬崖、中蜂融为一体,成为南太行最动人的风景。这位悬崖上的“蜂”行者,用坚守与创新,让百年养蜂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光彩,也让南太行中蜂的嗡嗡声,成为深山里最动听的“振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