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吉林省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潭分局 梁月)食品保质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郑重承诺,也是消费者判断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核心依据。日常生活中,因忽视、误读或管理不当导致的食品保质期问题,已成为引发肠胃不适、食物中毒等健康风险的重要诱因,特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食品选购、储存、食用全流程中,务必时刻注意“保质期管理”。
一、选购“擦亮双眼”,把好“源头第一关”
选购预包装食品时,要先查看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渗漏,再仔细核对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优先选择生产日期较新的产品,警惕标签模糊、字迹不清或有擦拭、覆盖痕迹的食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若购买礼盒装食品,需逐一核对内部独立小包装的日期,防止商家将临期、过期单品混入礼盒。
选购现场制售的熟食、糕点和其他散装食品时,要注意商家公示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对于现制现售的面包、熟食等当天制作的食品尽量当天食用完毕。
在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直播带货选购时,优先选资质齐全的商家,下单前确认商品详情页的生产日期与储存要求,收货后第一时间核对实物与线上信息是否一致,对需要冷链运输的特殊食品要格外注意运输方式,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适当,同时警惕“秒杀”“促销”陷阱,优先核查保质期,避免因冲动消费忽略日期问题。
二、科学存储,避免“隐性变质”
食品保质期的有效性以特定储存条件为前提,脱离要求会加速变质。食品变质主要由微生物繁殖、化学反应(如脂肪氧化、酶促褐变)、水分转移、包装材料有害物质迁移等因素引起。不同食品的变质主导因素不同,油脂类食品易因氧化酸败变质,而生鲜食品则受微生物影响更大。因此在储存时要注意外包装标签上标注的储存条件。对于需冷藏的乳制品、生鲜、熟食,应当及时放入冰箱;需冷冻的肉类、速冻食品,要注意避免反复解冻;需阴凉干燥处存放的食用油、谷物,储存时要远离阳光直射与潮湿环境,远离灶台等高温区域。
乙醇含量10%以上(含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虽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但仍需注意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避免因储存不当引起食物变质,影响口感和健康。
选购短保质期食品时要注意适量,尽量将临期食品摆放在显眼位置优先食用,对不能一次性食用完毕的食品尽量用密封罐、保鲜袋分装,防止受潮、发霉和微生物滋生。
三、双重核查,做好最后防护
即使食品在标注保质期内,食用前也需复核保质期,尤其避免食用临近保质期且储存条件不佳的食品。同时对于感官异常的食品,无论是否在保质期内,均需立即丢弃,切勿食用。
调查显示,耗油和发酵类调味品如腐乳、豆豉、虾酱、豆酱、鱼露;含蛋/牛奶/蔬果成分的调味品如蛋黄酱、沙拉酱、番茄酱、花生酱、辣椒酱等在开封后容易产生霉变,应当及时放于冰箱冷藏。
食品保质期管理看似是日常消费中的“小事”,实则是守护饮食健康的“大事”。从选购时的仔细核查,到储存时的科学适配,再到食用前的谨慎确认,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把控,都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负责。若发现商家存在销售过期食品、篡改日期等违规行为,可留存好购物凭证、食品包装等证据,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热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我们共同重视食品保质期,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享受安心、健康的饮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