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网!
 

“湖北省美丽示范村”汪祖军:不忘“兵之初”本色,勇担“兵支书”使命

2025-07-23 16:12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邱水英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明廷柱 李尚强 程华新)初伏牵牛攀绿篱,紫铃摇露唤晨晖。八一建军节前夕,踏入鄂东南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口,“美丽汪家垅”的标识牌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示范村”的金色荣誉交相辉映;卧地休憩的“双耕水牛”雕塑,驮着沉甸甸的岁月耕耘印记,与眼前流淌的绿水、叠翠的青山天然相融,勾勒出兼具乡土根脉与时代活力的“新画卷”。步入村党群服务中心,明亮的会议室里党旗如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汪祖军身着深色衬衫,带领全体党员挺立在鲜红党旗下,右拳高举过肩,每一根指节都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领誓声沉稳有力,跟读声整齐洪亮,字字如锤,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头。庄重誓言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久久回荡,不仅是对入党初心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村民、向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的铿锵承诺——这承诺里,有汪祖军眼中闪动的坚定,更有全体党员紧握的拳心与挺直的脊梁。

汪祖军铜古色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笔直的腰杆、洪亮的嗓门、干脆的行动,即使没有穿着迷彩服也掩藏不住“兵哥哥”的洒脱与英气。从军营到乡土,从军人到“兵支书”,汪祖军的战场换了、身份变了,但刻在骨子里的特质从未褪色:那份冲锋在前、敢啃硬骨头的雄心,历经22载风雨依旧炽热;那颗忠诚于党、带领乡亲奔富路的初心,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愈发纯粹;那份履职尽责、誓让乡村换新颜的决心,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中愈发坚定。

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22年如一日,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淬炼自我,朝着“政治上清醒坚定、履职中担当作为、管理上善作善成、群众中交口称赞”的“兵支书”目标全力冲锋,把军装的底色,染成了乡村振兴的亮色。

一朝圆了“军旅梦”,一曲高旋“凯歌还”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1980年7月,汪祖军生于汪家垅村六组,父母是农民,姊妹排行老五。

汪祖军说:“小学,读课文《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故事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激励从戎报国,不负韶华。”1998年12月,汪祖军怀着满腔热血、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地戴着大红花,与敲锣打鼓的乡亲依依惜别,走出村庄,离开阳新,坐着火车到武汉,再辗转到达山东青岛海军某部火热的军营。清晨,他伴着朝阳列队出操;傍晚,他身披晚霞结束一天的训练……圆了儿时“军旅梦”。

在新兵训练期间,他严格标准、刻苦训练,只为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冲锋在前。他说,农村兵见识少、反映慢,许多军事课目要领都学得比城市兵慢,只有拼命努力,才能迎头赶上。在别人休息时,他就再跑5000米,再熟悉一下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操作,新兵训练结束,他被评为“训练标兵”。

不久后,汪祖军被分配至江苏常州海军某部服役。雄鹰跑道的晨光刚漫过警戒线时,他已站成笔直的标杆;修理车间的油污沾满手套时,他仍以标准站姿俯身调试器械——岗位在哪,笔挺的脊梁就撑在哪。

盛夏酷暑把作训服浸成深褐色,汗珠顺着帽檐砸在地面,他攥着钢枪的指节发白,脚跟却像钉在跑道上,连睫毛上的汗滴都不曾眨落;暴雨倾盆时,雨衣早被寒气浸透,风裹着雨丝打在脸上生疼,他的目光始终锁在警戒方向,帽檐下的眼神比雨幕更坚定。

那些晨光里的值守、暮色中的巡逻,那些被汗水泡胀的作训鞋、被雨水磨亮的帽徽,都是他用青春写下的注脚。他站在营区的灯光里,身后是他拼尽全力想要护住的万家灯火——那片灯火里,有他不曾言说的牵挂,更有他作为军人最滚烫的信仰。

他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把“愈是险阻重重、愈要勇往直前”作为座右铭。5年军旅生涯,他苦练修理技术,全力以赴,闻令而动,凭着专业过硬、作风严谨的优秀品质,成为一名优秀士兵……他被嘉奖、入党、当班长,谱写“三部曲”。

“营盘永固,兵士轮换。”2004年春,汪祖军卸甲归田,初心依旧,广东打工、返乡创业,开办幼儿园,基建工程、经营校车、担任“兵支书”……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战场,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富民兴村,汪祖军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血担当和优良作风。

掀动产业“生态潮”,按下发展“快进键”

“支书送岗位,端稳‘增收碗’,月薪3200元,好日子越过越甜!”40岁的骆春香说。

“家门口的就业港湾,村民增收顾家‘双圆满’。”汪祖军说,引进老板李儒远投资1000万元创建畜牧医疗器械厂,带动就业100多人,月薪3000-4000元。

“粒粒油籽,滴滴芳香。”徐家湾生态产业园300亩,翠绿的油茶树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木草味的清香。

“就地就近就业是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汪祖军带领村“两委把农村的闲置资源整合起来,让集体“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发展油茶2000亩,茶树成为村民增收“摇钱树”,为村集体发展撑起“经济伞”。

“用‘产业兴’,带动‘百姓富’。”汪祖军在民情记事簿写道,连接生态产业链,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百姓鼓起“钱袋子”,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户户是股东,家家有收益。”汪祖军带领“两委班子推行“村集体+龙头带动+合作社+土地入股+劳力参与”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大棚蔬菜30亩、果冻橙30亩、鲈鱼养殖50亩、鲟鱼养殖90亩、采摘园50亩、玉米200亩、苎麻200亩、香稻240亩、油茶2000亩,牲猪养殖,医疗器械等“多元联合体”,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工厂建在‘家门口’,增收就业‘有奔头’”年青媳妇肖小桥说,以前,总愁着外出打工,担心孩子老人没人照应,现在家门口企业做事,挣钱顾家两不误,心里踏实多了!

“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汪祖军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共享“土地得租金、务工领薪水、入股拿红利”,蹚出村民“三金叠加”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绘就和美“新图景”,幸福悄然“入画来”

推窗见绿闻花香,走出家门是乡愁。漫步汪家垅,青山皑皑,碧水潺潺,一处处清洁幽静的“诗与远方”,一张张纯真朴实的百姓笑脸……犹如一幅幅精彩“水墨画”,让群众见证汪祖军初心如磐绘就汪家垅“新画卷”。

“纵深推进环境整治,精心绘就宜居画卷。”党员汪承主笑容灿烂地说,村庄干净了,道路宽敞了,路灯明亮了、环境更加宜居了……汪祖军带领干群打造“和美汪家垅”,令环境更整洁、秩序更井然、配套更完备,群众生活更舒适,感觉越来越美!

步入文化活动广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湖北省文明村”雕塑相映成辉;四根挺拔笔直的石柱,雕有蟠龙流云纹饰,寓意着汪家垅儿女是龙的传人;矗立的广场景观灯、夜晚璀璨的灯光,与六角亭、新花坛,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樱花园、碧桃园、翠竹园,“园”了幸福梦;亭台楼榭、处处花香,让人宛如置身“大观园”。

汪祖军介绍,广场的“忠孝诚信礼义”图案,引导村民“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源自一点一滴,文明礼貌始于一言一行”;“沉浸式”的文明宣传氛围,老百姓家门口的“文明客厅”,使村民在移步易景、潜移默化中接受乡风文明的熏陶。

“打通‘断头路’,连接‘干群心’。”大屋组党员汪和兴说,宽阔平整的道路,让群众出入方便安全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汪祖军深入农家、身入民心,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铺就6公里“四好路”、打通3公里“断头路”、道路提档升级2.5公里、拉通“产业路”、构筑“连户路”,畅通道路“微循环”,形成汪家垅道路“风景线”。

“村民事儿大于天,再苦再难也要干。”在军营里,锤炼了汪祖军钢铁意志,将“两不怕”精神刻进骨髓,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汪祖军眼里,只有办法,没有困难。

“暖心事儿‘一件件’落地,幸福温度‘一点点’攀升。”汪祖军与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锚定民生需求定规划、多方奔走筹资金、攻坚克难跑项目,以“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锤接着一锤敲。

多年来,村里先后新建抗旱机站4座、完成水港护砌2公里、架设路灯560盏,推广农业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推动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格局落地,同步构筑便民洗衣埠头、修缮灌溉沟渠、推进垃圾分类与“厕所革命”,实现村庄绿化、庭院洁化及道路“黑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全覆盖。

这一桩桩实事精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夯实发展“硬支撑”,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如春日暖阳般节节攀升。

昔日军营里,他是敢打硬仗的“排头兵”;今朝乡村中,他是勇挑重担的“领头雁”。汪祖军以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汗水——他始终以坚毅为盾捍卫群众期盼,以忠诚为墨书写责任担当,将铁骨柔情深深植入乡土,用实干托举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是在他的率先垂范与硬核推动下,荣誉榜单不断刷新:个人摘得“优秀共产党员”“工作标兵”等沉甸甸的称号,村里更接连斩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宜居村庄”“国家级森林乡村”等闪光奖牌。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镌刻着他攻坚克难的身影,见证着他带领乡亲们蹚出振兴路的执着与担当。

“不忘‘兵之初’本色,勇担‘兵支书’使命。”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柯良表示,汪祖军牢记使命,书写荣光,以党建红燃旺“红色引擎”,用产业潮涌活“一池春水”,借环境美筑就“水木清华”,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